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苏雪林新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08:19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批评范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身兼作家与学者的苏雪林迫于教学的需要,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批评范式,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批评范式之一。虽然时过境迁,但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针对学界在苏雪林新文学批评研究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批评主体的个性心理与批评特征之间的关系方面,本文首次引入文艺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从一个新的角度透视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在发生学意义上,批评主体的个性心理应该是批评发生、开展的第一步。因此,本文从苏雪林的个性心理切入,重点探寻她的个性心理对其新文学批评的重要影响。 全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引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学界在苏雪林新文学批评研究方面,特别是批评主体与客观批评文本之间的关系上着力不够。鉴于此,本文首次引入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苏雪林的个性心理对其新文学批评的重要影响。 二、丰富的生活阅历对苏雪林个性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根基甚厚的她,在经历“五四”新文化洗礼之后,形成了“思想很新,行为则旧”矛盾的个性心理;与鲁迅纠缠不清的恩怨,特别是鲁迅逝世时苏雪林的“反鲁”,形成了苏雪林欲罢不能、执意为之的个性心理;回国完婚之后文学创作的主题与当时主流文坛格格不入、学术研究也属一家之言未被学界认可,由此形成了苏雪林特立独行、独竖一帜的个性心理。 三、在特定的批评处境中,受矛盾个性心理的影响,苏雪林遴选出的批评对象不仅有自己认同的,还有自己反对的。在欲罢不能、执意为之个性心理的影响下,无论是某些认可的批评对象,抑或是某些否定的批评对象,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都会呈现出情感情绪化批评的特征。从这种批评可以看出,肯定之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喜爱还有宽容,否定之中夹杂着的不仅是憎恶更是苛刻,进而呈现出批评强化的特征。 四、受特立独行、独竖一帜个性心理的影响,苏雪林最终形成了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在新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为:以批评的条理性、系统性、客观性和判断性为主要特征的理性批评;以独特的个人感悟、形象化的语言为主要特征的感性批评。更为重要的是,苏雪林很巧妙地将生动有趣的感性批评,寓于枯燥乏味的理性批评之中,形成了理性感性化的批评特征,并且还进行了升华,引发出发散性批评。 五、结语。苏雪林新文学批评的特征与其个性心理密切相关,在“思想很新,行为则旧”,欲罢不能、执意为之,特立独行、独竖一帜等个性心理的影响下,其新文学批评呈现出情感情绪化、理性感性化批评的特征。因此,对文学批评特征的考查不仅要分析客观的文本,更要深入挖掘批评主体的个性心理。只有将批评主体的个性心理和客观批评文本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对文学批评特征的概括才更加准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论苏雪林新文学批评的特点[J];求索;2013年08期

2 刘卫国;;新文学批评三大思潮比较论[J];学术研究;2017年01期

3 王德胜;;“学院派批评”二疑[J];文学自由谈;1993年01期

4 张娜娜;;网络文学批评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21期

5 马春花;;回到“文学”的文学批评[J];山东文学;2013年06期

6 刘利凤;;网络文学批评的民间性和民间意识[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7 肖光琴;;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结构及功能[J];唐山文学;2018年12期

8 龚举善;;文学批评生态的问题及其矫正[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00期

9 魏建亮;;文学批评的超越——蒋述卓《文学批评教程》评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汪旭东;;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3 高楠;;文学批评的问题场域[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於可训;;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5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高明霞;;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余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门文学批评扫描[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9 肖谊;;文学批评作为认知[A];认知诗学第2辑[C];2016年

10 索万·S.帕克;李佳;杜坤;;文学视域下的“硬”问题——论认知文学批评[A];认知诗学第3辑[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琼;什么是理想中的文学批评[N];文学报;2015年

2 刘永春;何谓及物的文学批评[N];文艺报;2016年

3 雷达 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透彻的文学批评为何总难出现[N];团结报;2011年

4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炜娜;在线文学批评呼唤自律品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5 张大禄;文学批评的意义[N];文学报;2016年

6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晓禺;文学批评理应回归“文学”的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7 梁鸿鹰;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人民日报;2009年

8 梁海;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N];光明日报;2009年

9 汪涌豪;如何抵达理想的文学批评[N];太原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滢莹;在文学批评中,重返阅读的愉悦[N];文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6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俊飞;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亚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伟;苏雪林新文学批评心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雪;论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瑞娥;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与建设途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煈;论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与发展趋向[D];内蒙古大学;2013年

5 刘湘宁;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姚荣露;论“十七年”时期《文艺报》的文学批评[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秋红;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及其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晶;网络文学批评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卢超;媒体进化与文学批评的新样态[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10 王姗姗;论孙犁文学批评的风格[D];辽宁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88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88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8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