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江南闺秀诗人社会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10:05
【摘要】:明清之际,江南闺秀诗人具有多重社会形象。她们作为家庭女性,是家学传承者和传统的妻子、母亲;作为才女,既是才华卓著的诗人,也是声名远播、能诗擅画的艺术家;作为塾师,她们步出闺阁,甚或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撑者。丰富的社会形象意味着闺秀诗人的人生活动也与以往的女性不同:交友结社、写作出版使其文学空间不断拓展,而对家庭职责的承担既体现其对家庭传统的坚守,也延伸其道德伦理空间。 闺秀诗人的社会形象引来审美争议,焦点在于其与儒家理想女性美的分歧,集中在女德与女才、女名之间的冲突,其也有悖于“三从”观念对理想女性的期许。然而,争议焦点亦是调和的因素,作为价值基础的传统闺范不断调整:灵活的“三从”内涵使闺秀诗人的社会形象合德化,家庭外延的扩展也使写作与谋生成为践行家庭责任的合理方式。 从美学角度分析,闺秀诗人社会形象生成之因由,一方面在于上层名士对女性美的审美新变,他们以合乎妇德为女性美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明确地把诗歌才华提升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乱离社会情势在要求上层女性敏慧融通、适应朝代更易的同时,也隐而不宣地期望女性可因才得名,从而在变幻的环境中挽救中落的经济。 由此可更深入地探析闺秀诗人所处的美学语境。从美学思想的传承与流变上看,重才传统的积淀和学术思潮的松动两相合力,形成新的审美语境;从时代文化心理的移易上看,文人边缘化境遇的投射是促成闺秀诗人社会形象的深层原因,而闺秀诗人对传统闺范的灵活把握则是直接动力。 基于此,把闺秀诗人置于明清之际江南的市民社会中进行探究,认为商品化、都市化的环境最终促成社会性别观念、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历史上独特的闺秀诗人群体得以诞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康宜;张健;;中晚明之交文学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石e
本文编号:2608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0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