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风雨归途—共和国成立后归国作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2:10
【摘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文学也随即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迭,以及位置上的迁移,即是其中一个重要事实。一部分作家如胡适、梁实秋、张爱玲、徐讦等,离开大陆,前往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大多数的作家选择留在了大陆,怀着创建独立民族国家的理想,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还有一些当时在国外的作家,如老舍、冰心、卞之琳等,则选择了远渡重洋竞相回国,是企望追赶并适应形势,跨上新台阶的一群。 据不完全统计,在共和国成立前后,有老舍、冰心、卞之琳、叶君健、丁西林、萧乾、夏衍、郑振铎等十七位尚在海外留学、访问或工作的知识分子选择回国。回国后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投入新的生活,有的活跃于文坛,有的步入仕途,有的潜心文学研究与教学,无不致力于新中国的文化复兴。也正是在满怀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们以各种形式拓展出另外一片别有意味的文化天地,留下了一段段值得珍惜、需要细细回味的历史和故事。 在中国文学史上,常于文学方向出现重大转折或政治社会发生变动的时期出现作家群体的整体更迭。因此,近年来对共和国成立前后,即政权更迭之时的知识分子的研究逐渐升温。我的论文是讨论作家的归国动机及归国后的心路历程、创作得失及其独特的文化意义等,所以,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有从政治、历史等外部入手,讨论知识分子命运的几部作品和论文;另有从对作家个案和作品的解读入手,典型而鲜活地展现四五十年代之交时,作家及文学的转变与过渡;此外,还有相关作品与论文的立足点细化到通过探讨思想转变、创作转变、个性与心理层面等,阐说作家变化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着重探究作家们为什么归国以及归国后的转折,需要在历史的场景中进行。通过搜集一些能够呈现历史真实性、复杂性的具体情景,如置于历史语境中的事件、作家日常的生活情境和独特的文本内涵等,还原并梳理归国作家在四五十年代的艰难适应过程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并以老舍、冰心、卞之琳为例探讨在歌颂文学的主旋律中某些不同的声音和文学追寻,以期设身处地地理解其情感结构和行为逻辑。 一方面我们需要正视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整体面貌的制约,在政权更迭、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等等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以延安文学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取得全国性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内部”的研究视角,即进入历史情境,设身处地地深入到作家的内在情感、创作、观念的逻辑中,更为关注其内在的思想活动与精神脉络,以增加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第一章“风雨归途——为什么选择‘新中国”’,主要对归国作家1949年的历史性选择做整体概述。历经种种民族灾难,感染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而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激情,他们坚信新的时代开始了,他们要跨进新的时代来,为新中国建设而放歌。同时,归国作家的个人背景和动机要复杂很多,他们在向祖国的行进过程中,是否归国,对作家的人生途路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归国作家今后的人生以及写作都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第二章“妥协与坚持——文学世界的调整与重构”,着重研究建国以后这一群体的独特存在。他们在各自的艰难跋涉中显示出了可贵的精神印记,以自己可歌可泣的努力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学建设以及对外联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甚至是发挥了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建设方面,伴随着他们对四五十年代之交文学的妥协与坚持,本文考察了作家归国后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时代追寻——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怀”,主要挖掘回归背后的意义。是在讨论作家归国选择与转折后,试图对此做一个解释,而与共和国建设以及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无疑是最好的答案。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下对文学世界的建构既创造了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如何努力与时代发生紧密联系。 关于文中归国作家的概念,单纯指作家归国这样一个地域上的迁徙,并无形成某个流派或作家群的意指。历史充满偶然性,尤其在应对了作家这一复杂个体在大时代转折下的人为选择,使得寻求归国作家的共性本身成为错误的出发点,因而无从归类,故而文中主要以老舍、冰心、卞之琳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希望借由他们彼时彼地的作品与经历,还原历史一个丰富而难解的横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田华;;胡风关于作家与生活“对话”的理论意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金鑫;;被寄予厚望的狗——关于小说《藏獒》的文化诗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李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边缘化与多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王慧;;走近那座料峭的孤岛——阅读北岛的<触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孙乐;;小说《登记》所显示的作家赵树理的精神局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梅红;;试论秦兆阳同志的编辑思想和实践[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常静;;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风格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卞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科学史再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军;;穿越思想的隧道——读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7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阳;张承志小说创作——生命与灵魂的超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孙倩;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2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2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