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学位论文致力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个不同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创作思想的整体演变态势。同时,深入研究蜀地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演变之间的关系,全面考察处于“承唐启宋”转型时期的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对南唐和宋初文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学位论文共分为六章内容。 第一章对唐末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唐末寓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进行全面考察,其次,对蜀中文人群体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唐末帝王的中兴美梦与蜀中文人群体复古崇雅的文学思潮进行全面考察;对西蜀文人开掘内心、追摹贾岛和追求雕琢“苦吟”的文学创作倾向进行深入解读。 第二章对五代前蜀一朝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前蜀王朝统治下的蜀中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和活动方式做一进行考察。其次,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蜀中文人群体的思想心态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由“功名”到“名利”、由“守道”到“顺时”、由纵情享乐到“醉入花间”的群体人格裂变情况。再次,对深受社会政局变动、时代经济发展、文人群体人格裂变及前朝风习浸染等诸因素制约的前蜀士人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全面研究,考察其居于时代主流地位且引领社会创作风尚的质俚浅切和市井俗化的文学创作倾向以及缘情绮靡、寻芳猎艳和回归六朝“宫体”的文学创作思潮。 第三章研究探讨五代后蜀一朝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孟氏二主四十年多年统治下的后蜀文坛自成段落自具特色,首先全面考察后蜀一朝蜀地文人群体的构成方式、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等内容。其次,深入探讨韦~ 《才调集》“韵高”、“词丽”的诗学思想内涵以及与五代西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再次,分析探讨西蜀《花间集》的编纂特点、选词标准及编纂思想,全面考察其与后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并对其所代表的后蜀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词学审美思想进行深入解读。 第四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蜀地宗教文化与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人格心态及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全面考察蜀地佛教的发展状况、西蜀社会的崇佛思潮以及西蜀文人的禅悦情怀,进而深入研究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再次,全面考察道教在蜀地的传播情况、西蜀文人群体的佞仙情怀以及道教传播对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神仙道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就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域文化与蜀地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采用对比的视角分析探讨巴、蜀、汉中三大地理文化版块与蜀地文人群体的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流动的视角全面考察唐末、前蜀、后蜀三大政权背景下西蜀文人群体,对巴蜀地域文化认知和感受方面的历时性和阶段性的演进态势。再次,全面考察蜀地平原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神话色彩及乡邦文化色彩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巴峡山地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竹枝情韵和楚骚风味之间的关系。此外,花蕊夫人《宫词》颇具西蜀地域文化风貌特征自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本章最后专列一小节予以关注和探讨。 第六章运用动态化的文化对比视角,全面考察和分析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对南唐和北宋文坛的影响态势。首先,深入探讨西蜀“花间词”对南唐词坛的影响,分析考察南唐词人对西蜀“花间”词人的曲词创作范式和词学审美理想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其次,全面考察由孟蜀一朝入宋的遗民文人群体在宋初文坛中的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再次,分析探讨蜀籍遗民文人群体与宋初崇尚“白体”和“晚唐体”诗歌创作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其次,考察分析西蜀“花间”词人对宋初词坛的创作审美范式及词学崇雅思潮的深刻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王彦永;;欧阳炯《花间集叙》之词学审美标准探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贺中复;五代十国诗坛概说[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4 马明霞;古代家刻本先驱毋昭裔刻书事略考[J];图书与情报;2004年02期
5 温雪芳;;五代十国时期书籍刊刻及其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6 王瑛;杜光庭蜀中著述考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张帆;;论牛峤词的“劲气暗转”[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汪洪生;;五代后西蜀词衰亡原因探析[J];沧桑;2007年06期
9 韩波;;从“敦煌曲子词”到“唐五代文人词”词体审美风格之嬗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欧明俊;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蒋晓城;流变与审美视域中的唐宋艳情词[D];苏州大学;2004年
4 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晓莹;两宋时期关于五代十国史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巍;花间词的社会文化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杨波;五代西蜀词论稿[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余霞;晚唐五代贾岛接受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舒越;晚唐诗人郑谷及其蜀中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蒲曾亮;李s闵郊捌浯恃芯縖D];湘潭大学;2005年
8 魏成宇;宫体传统与花间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雪莹;郑谷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林洁;晚唐五代仙道艳情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25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