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青年》研究(1981-1987)

发布时间:2020-04-14 03:22
【摘要】:温州曾以飞速发展的经济引起世人瞩目,其经济发展模式被誉为“温州模式”。在财富光环之下,它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肥沃的文学土壤,《文学青年》便是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的文学热潮席卷之下,温州市文化局开办了这份刊物。与以往的文学刊物不同的是,编辑们在办刊同时还开设了面授班与函授班,集结全国各地广大文学爱好者参与,并邀请了温州当地许多文学名家担任面授班与函授班教师。1983年至1984年间,《文学青年》到达鼎盛时期,刊物发行量达八万册。基于该刊在当时的影响力,有论者将其与《萌芽》、《青春》、《青年作家》并称为青年文学刊物“四小旦”。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通过梳理刊物沿革和办刊特色来展示《文学青年》的基本风貌;第二章通过分析《文学青年》三个阶段的重要作品和优秀作品,观察编辑遴选文章的倾向,借此把握当时国内文学思潮对该刊造成的影响,进而探究创作风格流变;第三章研究刊物的作者群体,将其大致分为全国知名作家与青年文学新秀及本土作家。全国知名作家群体除了创作之外,有一部分被《文学青年》聘为顾问,帮助组稿;青年文学新秀尤其是本土作家中有许多人从《文学青年》走上创作之路。 1987年,《文学青年》因各种原因停刊,但它对温州文坛的影响并没有结束。以王手、陈河、程绍国等人为代表的创作者,与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作家,引发了全国文坛瞩目的文学的“温州现象”。余论对文学的“温州现象”中部分重要作者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文学青年》之关联。
【图文】:

铁凝


图 1.1-1 铁凝来信色试刊的《文学青年》,大小为 16 开,封面简单素雅,被分呈对角,本期要目和发行年月呈对角排列。刊名均为黑底。封二为木刻画,旁边附有配诗。创刊号第一页是茅盾先目录按照“小说”、“散文”、“诗歌”、“评介”和“美术”登一些美术作品如摄影、绘画等,第二期的封三简单介绍如《鹿鸣》、《江淮文艺》、《攀枝花》等,,没有地域限制。左上角一幅小画,右下角是刊物出版发行和定价等。

创刊号,封面,茅盾,封底


-1创刊号封面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田华;;胡风关于作家与生活“对话”的理论意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边缘化与多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王慧;;走近那座料峭的孤岛——阅读北岛的<触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卢秀萍;;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孙乐;;小说《登记》所显示的作家赵树理的精神局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崔向华;;浅论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的文学生态轨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张旭东;;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的变奏——谈房树名的四篇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静;;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风格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霍俊明;;“还有什么色彩留在这片荒原?”——1957年的穆旦或一个时代的灵魂史[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易彬;;“秘密”的写作——穆旦形象考察(1958~1977)的一条线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6 霍俊明;;新诗史叙述中郭小川与贺敬之的经典化变动[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小刚;王莹莹;;在“名”与“实”之间——重释《风景》兼及“新写实小说”的“起源性”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8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9 丁秀强;;再谈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刘卫东;;在“革命现代性”与“乡土中国”传统的接榫处——从“当代”视角重读梁斌《红旗谱》[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惠天羽;现代主义与民族性的交互重构[D];复旦大学;2013年

2 戴柳媚;承传与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敏宜;“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经典性”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陈娅;“新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婚恋书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6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6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