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两汉“郑声”的阐释与接受

发布时间:2020-04-14 06:11
【摘要】:“郑声”本指春秋时郑地的民间音乐,在汉代已不复存在。本文所论及的两汉“郑声”取其广义,即民间俗乐的代称。两汉对“郑声”的阐释,有双重价值标准:艺术审美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由此构成了雅俗审美观的对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立。 本文试图从文化诗学和多元文化的角度探究在两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汉人对“郑声”的阐释与接受所蕴含的文化心态、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从而探讨当社会面临深刻的转型和变革时,人们将如何作出自己的文化选择。 两汉对“郑声”的褒扬与贬斥其根源在于:儒家“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在汉代确立,自孔子提出“郑声淫”后“郑声”的本义便被曲解;“诗无达诂”与“诗有专诂”是儒家“美刺”精神的体现,是孔子诗教观的发展和延续,“郑声”遭到汉儒反对自在情理之中。 两汉“郑声”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儒学独尊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汉代经学已转换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话语,儒家“诗教”观成了君主专制政体控制人们思想的专制工具,“乐与政通”必然排斥“郑声”;其二,经济的发展与俗乐的兴盛,使得“郑声”流传日趋广泛。两汉“郑声”在批评、创作上的运用,体现在:一,郑声施于朝廷;二,郑声与乐府,俗乐的发展促进了乐府的兴盛,最终形成了雅、俗互动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章最后指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努力使二者在协调、互补中和谐发展,以期引领人们给这个社会以普世的关注,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两汉“郑声”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柳;;《文选》所录《舞赋》系宋玉所作考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范学亮;;天地之和——从“成于乐”看孔子的治国理想[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永生;“郑卫之音”考辨[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范玮卿;古筝经典名曲解析[N];音乐周报;2004年

3 ;妈祖文化连两岸 骨肉团聚兴中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周延甲;今昔古筝 天壤之别[N];音乐周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锋;两汉“郑声”的阐释与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海英;宋人视词体为“郑卫之音”考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商秀春;郑声新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付利;《诗经》之诗乐观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5 孙玉梅;周代礼乐制度与孔子的音乐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敏;“淫诗”说:朱熹《诗》学与清代《诗》学分歧之焦点[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海婧;《宋书·乐志》之“淫哇之辞”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莉芳;桓谭《新论》音乐美学思想内在矛盾及原因[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王学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文华;《论语》中孔子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6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6980.html

上一篇:张荫桓诗文研究  
下一篇:北朝墓志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