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
本文关键词: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理论各有其不同的范式,它们呈现各自确定的概念结构。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的核心是自由人文主义,它是启蒙理性精神所催生的普遍主义理念,又彰显为同一性逻辑。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范式则有所不同,它颠覆了同一性逻辑,通过质疑和批判自由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主体性和表征,以一种差异性逻辑取而代之。从现代到后现代范式的转换,如何重建文学理论的普适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现代 后现代 范式 同一性 差异性 普适价值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从现代到后现代”(06A2W001)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同一性逻辑与现代范式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启蒙运动是一个关键节点,因为它奠定了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理念。一般认为,启蒙运动在以下十个方面的创造开启了现代性的进程:理性、经验主义、科学、普遍主义、进步观、个性主义、宽容、自由、人性的一致性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程致中;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唐果;;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泽凤;;浅谈席勒的美育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齐雪莉;;文化消费背景下“艺术”和“艺术家”的生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古春霞;;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真”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郑丹青;;从水意象看沈从文的审美追求[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赵彦芳;;底层世界:贫乏与诗意——迟子建小说中的底层美学[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6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娜娜;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栋栋;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张萱;凌叔华笔下“新闺秀”形象的典型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月楚;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徐彦利;九十年代新历史叙事范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帆;;当下与恒久[J];新一代;2009年06期
2 ;夸人丑的必备宝典[J];人生十六七;2007年04期
3 周国平;;后现代乡愁[J];晚报文萃;2011年16期
4 黄宇征;;城市楼盘景观设计的现代与后现代性博弈——以长沙市河西两大楼盘为例[J];艺海;2011年08期
5 牛学智;;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J];扬子江评论;2011年03期
6 张浩;;文学理论的莎士比亚化——再评乔纳森·吉尔·哈里斯新作《莎士比亚与文学理论》[J];大家;2011年17期
7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余晨;;在音乐学课中学习中国民族声乐[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9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10 朱荔芳;朱敏;陶丽君;;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撰写的结构与语言范式[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8 黄涛;;论构建生态技术范式[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5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蒋述卓;建构短信文学理论[N];文艺报;2011年
7 邓宝剑;对文学理论的冷峻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9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志强;《建国大业》:一场后现代的“视觉旅游”[N];东方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3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4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5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宇兰;“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9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亮;中国报纸足球新闻的后现代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建安;宽容的深度[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志刚;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传承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凤英;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美君;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国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廖媛雨;别样的风景[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继山;闲暇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薛莉;尼采哲学中的“超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