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佛教中道美学
发布时间:2020-04-26 10:42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管是在诗歌创作还是诗歌审美上都有丰富的理论建树,“妙悟”就是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目前学界针对“妙悟”这一范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从佛教义理方面出发去研究的成果尚少,而且分析不够深入,并没有很好地揭示“妙悟”的内涵。本论文即是从佛教义理的角度出发,来对“妙悟”这一诗学范畴进行研究。 佛教中的“妙悟”是佛性的发掘,是对真谛的终极领悟,是一种透彻之悟,和一般的“悟”有着层次上的分别。佛教中的“空假中”三观,尤其是中观是达到这种透彻之悟的不二之法。妙悟的这种方法论要求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一种中道美学和艺术的辩证法。因此“妙悟”就是对佛教中道美学的终极运用,灵活把握,“妙悟”的真如境界体现的即是主体对中道美学的最高体悟。 “妙悟”这种佛教中道美学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第一,体现在主体运用中道观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完成对现实矛盾的超越,具体的表现为:主体在对人生有无、生死、断常等方面的进行超越之时,常常会运用到“妙悟”的这种中道思维,以达到不住、不执、不滞于任何一边的自由境界。第二,体现在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对它的借鉴之上。具体表现为,主体在对真俗和言意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之时,常常会巧妙地考虑到真和俗、言和意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地。 本文即是从主体论和创作论两个层面出发,分为五章对“妙悟”进行探析。绪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目的、意义,选题依据和“妙悟”的研究现状。正文分别针对“有无”“生死”“断常”“真俗”和“言意”这五对二边概念而展开,论述古代文人在运用妙悟中道来破除这些二边时的具体体现。 文章的前三章是针对主体论而展开,,重点论述了古代文人在对待“有无”“生死”和“断常”问题上的态度——不执有无,不住生死,超越无常,以及在这种态度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后面两章则是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古代文人在“妙悟”这一美学范畴指导下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审美心理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41415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森;;从钱钟书先生对严羽“妙悟”说的评价看“妙悟”说的得与失[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王桂宏;浅谈“妙悟”[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 蒋永文;禅悟和妙悟:无蔽的瞬间[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4 石海光;诗禅相通说妙悟[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春艳;从“顿悟”到“妙悟”——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赵青;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批评史上一次创造双赢的沟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曹章庆;妙悟的美学历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8 唐德胜;;妙悟与体道——中国古代“妙悟”鉴赏说的哲学基础与历史演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9 李石勇;“妙悟”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田力;参禅妙悟的审美意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641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4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