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与国语文学(1945-1948)

发布时间:2020-05-01 18:00
【摘要】:台湾光复后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政治、经济、社会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面对新的现实也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只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和语言,因为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被日本殖民者统治近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光复伊始的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上去“皇民化”以实现“祖国化”。国语运动推行工作在官方地筹备下成立了相关组织并制定了章程,进行了人员地招募及培训,再加上台湾民众热情积极地参与、传媒地助推,第一阶段的国语运动取得若干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此后在一大批语文学术专家主导之下,国语运动开始沿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国语运动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上地语言学习,它更是一场复兴中华文化的社会运动,而国语文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作家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一创作媒介来看,光复初期作家们有的仍然使用日语进行创作,有的用方言,有的用文言,而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的台湾作家十分罕见。这些作家从最初困难地运用白话创作,发展为能够运用白话进行简单创作,及至后期运用国语熟练写作。国语运动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逵、吕赫若等作家的创作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光复后很多文学家、批评家围绕着台湾新文学问题在《新生报》上进行了长时间论争。在《桥》副刊大规模讨论之前,《新生报》副刊《文艺》上曾有过小型论争。《桥》副刊上论争的问题更为集中,包括台湾新文学的源流与归属、台湾新文学的相关理论问题、台湾新文学的实际困难等。 国语与台湾同胞的认同焦虑密切相关,他们经历了从主动、良性的焦虑到被动、恶性的焦虑地转变。这种逆转表面上看是由于省籍矛盾,而其实是光复后所延续下来的封建官僚制度。当局也认识到民众在情感认同上由热到冷地变化,并进行了一定补救。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特别重视国语与民族国家想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光复后当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台湾光复初期国语运动与国语文学地开展,促成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宗旨在台湾地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猛;崔明海;;认同与困惑:近代白话文推行的社会反应[J];学术界;2011年06期

2 王震亚;;早期台大的三位大陆籍教授[J];民主;2011年06期

3 刘清伟;;浅谈沙汀小说中的方言艺术[J];山花;2011年16期

4 石晓岩;;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过渡性——评邓伟著《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5 王程熹;;从历史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郭勇;;“言文一致”二律背反现象探究[J];飞天;2011年16期

7 王平;;韩国考级汉字的共用字种研究——基于对韩国8家汉字考级机构用汉字字表的调查[J];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8 崔乐;;辞书编纂与语言规划[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梁尔铭;黄明喜;;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许长安;;台湾“语文台独”述评[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彭春凌;;分道扬镳的方言调查——周作人与《歌谣》上的一场论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毕苑;;经学教育的淡出与近代知识体系的转移——以修身和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6 于锦恩;;注音字母颁布过程分析[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孙朝奋;;写“简”、识“繁”、“打”拼音和汉语的规范[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9 苏培成;;评“汉字改革的屡战屡败论”[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喻忠恩;;岭南国语教育重镇:广州市立国语讲习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俊玄 商务印书馆;纪念国语运动及其先驱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 苏培成;从“国语”到普通话[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张晓哲;学者聚山城:畅叙两岸深厚渊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复旦大学 刘强;语文教改是没有终点的旅行[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李志江;海峡两岸汉语语音规范的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周振鹤;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N];文汇报;2008年

7 曹先擢;一本辞典 一段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沈洁;“她”的崛起[N];东方早报;2010年

9 王宁;中国新语文的奠基人[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育泉;语言文字划时代的变革[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4 黄永福;从“儒学”到“现代”:越南的新文学/文化运动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关系[D];上海大学;2011年

5 张昭兵;语言论争与作家的现代汉语体验[D];复旦大学;2010年

6 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8 张清秀;香港文学:一种城市文学形态[D];兰州大学;2012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民国时期广东国语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岚;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通用语语音差异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丽平;商务版近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探究(1904年-1937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燕妮;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语文新课改的现实启迪[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海娜;我国国家通用语[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邬岩姣;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袁红涛;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金香;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性著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6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46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