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12:12
【摘要】:陈独秀一生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他把“文学革命”与现代性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与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来研究陈独秀的文艺思想,通过分别研究陈独秀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语境、文学革命与启蒙现代性诉求、文学独立与审美现代性思考、陈独秀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和历史局限等,发掘出陈独秀文艺观充满张力的内在结构,并通过陈独秀这一个案研究,揭示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既包含文明与愚昧的冲突、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也包含西方与东方的冲突、启蒙与救亡的冲突,除此之外还包含着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只有在这些冲突的背景下,才能够全面理解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内在张力结构。反之,通过了解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冲突,也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种种矛盾冲突并能够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 全文共由七个部分构成,除导言和结语外,包括对陈独秀的现代性思想进行具体论述的五个章节。 论文的导言部分作为全文的开篇,分为选题说明与研究现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三个部分。通过对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找到论文的切入点,把陈独秀的文艺观放在现代性这一视角下来研究,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的角度来揭示出陈独秀文艺观的内在构成。 论文的第一章是现代性意义阐释。主要从现代性的涵义、现代性的张力、现代性的生成三个方面来全面阐述有关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对现代性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现代性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细致梳理。现代性主要在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来展开,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现代性。而现代性本身又充满着矛盾和张力。首先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张力。启蒙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同时存在。而审美现代性作为非理性层面的现代性不可能取代启蒙现代性的正面功能,只是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而有所作为。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一种“他者”存在,旨在克服或改善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的负面作用。其次,理性层面又分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也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张力。缺少工具理性实践的价值理性是蒙昧的理性,必然导致乌托邦图景;而没有价值理性指导的工具理性也只能是盲目的理性,同样会导致人的被奴役。最后,现代性的两大目标自由与平等也是一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支撑的张力关系。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没有人格的独立平等,谈不上真正的普遍适用的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平等。然而,过分地强调自由又有削弱平等的可能性;过分强调平等又有妨碍自由的局限性。现代性是与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启蒙运动的发生现代性也得以生成。但是由于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矛盾和张力,使得启蒙运动中形成了英国和法国两种启蒙模式,英国启蒙模式强调工具理性,崇尚自由,相对比较“保守”;而法国启蒙模式强调价值理性,崇尚平等,做事比较“激进”。 论文的第二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语境。主要从陈独秀的法兰西情结、中国的现代性试验、陈独秀的现代性追求三个方面来全面把握陈独秀的现代性思想。 本章首先介绍了陈独秀文艺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和时代背景。其中,陈独秀人格魅力中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叛逆心理,并且有做事果敢、执着等特点。陈独秀的这一性格特征使得历史选择了他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从地域和历史文化上来讲,中国和法国同属大陆文化,中国和法国的中世纪同样有着浓重的封疆与世袭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对于中国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更有借鉴意义,因此陈独秀选择了法国启蒙模式来作为中国的启蒙方案。中国的启蒙先驱们为了追求现代性先后进行了多次试验,从感性层面的变革到理性技术层面的引进再到制度层面的创新,都失败了。而梁启超等人在思想领域的试验也由于启蒙现代性的不够彻底而导致中途夭折。在总结前人现代性试验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陈独秀延续了梁启超的革命路线,从思想领域入手进行国民性改造,彻底地反对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运动。陈独秀对文学的思考有两条不同的思路,其一是“文学革命”的思路,也就是启蒙现代性诉求之路,其二是“文学独立”的思路,也就是审美现代性思考之路。这也是延续了梁启超和王国维分别开创的“三界革命”与“文学自主”的思路。在前一思路上,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陈独秀对革命和人的解放的关怀压倒了一切,“文学革命”在客观上成了改造国民性进而改造社会的工具,他的文学观也更多的倡导文学工具论;在后一思路上,作为思想家和文人的陈独秀受西方美学和现代学术意识的影响而关注文学的存在本身,因此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学工具论而提倡文学自主论。当然,陈独秀的这两条思路并不是并行的,在陈独秀的文艺观中,“文学革命”是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从主观上来讲,陈独秀还是倾向于启蒙现代性的,而“文学独立”和审美现代性思考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论文的第三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启蒙现代性诉求。主要从文学革命与传统批判、“赛先生”与写实文学、“德先生”与平民文学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陈独秀的启蒙现代性文艺思想。 陈独秀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文学革命”思想一直和改造国民性联系在一起,这是自梁启超以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一直在走的一条道路。在陈独秀的论述中,特别是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启蒙和现代性思想贯穿文章始终,“科学”与“民主”思想也融入进他的文学思想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体现了陈独秀对现代化的强烈渴望和追求,也是陈独秀启蒙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并且他所高举的“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启蒙现代性的特征是相一致的。因此,他的“文学革命”是与追求启蒙现代性贯穿在一起的。在他的文学思想中,他的“文学革命”思想体现了对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的严厉批判,他对科学的崇尚导致他以一种科学主义的精神偏爱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他对民主的关注也使得他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倡导平民文学。 论文的第四章是陈独秀文艺思想的审美现代性思考。主要从文学独立与范式转移、主体意识与方法多元、文学之用与审美超越三个方面来具体研究陈独秀的审美现代性文艺思想。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现代性的诉求者,陈独秀和“五四”时期大多数的现代知识分子一样在追求启蒙现代性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他非常认同文学自主论,只是来不及或者不愿去思索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文学的审美自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陈独秀明确反对“文以载道”,提出“文学独立论”,明确区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大力推进中国文学从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的转移。他极其尊重作家的主体意识,强调要让作家进行独立创作。除了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之外,他还极力倡导文艺创作与批评中要坚持方法多元。陈独秀认为不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文艺作品,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只要是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好作品。虽然他的“文学革命论”在主观上具有工具论的性质,但是审美现代性思考使得他也认为文学的作用是“无用之用”,文学有审美超越的功能。陈独秀在主观上致力于启蒙现代性的追求而在客观上又割舍不下审美现代性的思考,这种矛盾与冲突一直贯穿在陈独秀的文艺思想中。 论文的第五章是陈独秀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这一章主要是在现代性视野中对陈独秀的文艺思想进行历史评价。本章主要从现代性追求与现代转换、中国现代文学的张力结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性思想的不足三个方面介绍了陈独秀文艺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陈独秀现代性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的带领下,文学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中国文学从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成功转移。“五四”文学革命所进行的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运动,带来了文学语言形式的大革新,也对促进人的觉醒和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思想正是以它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文学形式的全面大革新,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开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之路,从而使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陈独秀文艺思想的二重性一样,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一种张力结构,其中存在着“启蒙”与“审美”的双重变奏,由此也形成了“人生派”与“艺术派”两大文学派别。 陈独秀在现代性追求中选择了法国启蒙模式,因此更热衷于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但是却缺乏理论的探讨。他所提出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口号,而不是学理。由于对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的偏爱,陈独秀的科学精神和自由意识明显不足,他的很多论述都显得过于激进与武断。另外,由于陈独秀的革命家角色决定了他对启蒙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审美的思考,他所提倡的“文学独立”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或者口号层面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论文的结语部分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论述了陈独秀的历史评价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性使命问题。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陈独秀”和“我们已经现代了吗”两个部分。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陈独秀?对待一个历史人物,要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方式,不可以将之拔得过高,也不可以全盘否定。70多年前,陈独秀先生在谈及对鲁迅先生的历史评价时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说历史有时把鲁迅先生当“神”,有时又把他当“狗”。并且在中国各个时代都盛行“造神”与“打狗”运动。陈独秀当年所担心的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的,陈独秀本人也未能幸免。在中国历史上,他也经历了从“神”到“狗”,再从“狗”到“神”的多次反复。近期陈独秀研究又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很开明了,陈独秀本人所信守的“科学”和“民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繁荣景象又有发展为“造神运动”的趋势,这又远远地背离了陈独秀先生所推崇的“独立之思想”和启蒙现代性精神。 我们已经现代了吗?通过分析,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科学精神与民主意识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人们的现代思维方式还没有最终形成,中国的启蒙大业至今也没有彻底完成。在此种意义上说,文学革命仍需继续,现代性之路依旧漫长,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任重而道远。同时,由于现代性的两大目标和原则“自由”与“平等”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张力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启蒙的时候,要重新认识法国启蒙先驱们所忽视的“博爱”理念,要有一种“容忍异己的态度”也就是“宽容”精神,这正是协调“自由”与“平等”两者矛盾关系的最好的桥梁。我们只有接过陈独秀先生所扛起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继续开展启蒙运动,清除封建蒙昧和封建专制的遗毒,倡导“博爱”理念和宽容精神,追求个性自由与众生平等,追求科学理性与政治民主,鼓励主体意识和多元文化,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民主政治才能得以建成,文化领域也才能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6020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炎;“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2 黄瑞欣;;试析陈独秀等人的“美术革命”的思想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林虹,刘凤山;以反载道始 以新载道终——“五四”文学革命之一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郑富成;陈独秀五·四时期文艺思想初探[J];江淮论坛;1991年04期
5 钟扬,戴文红;从《文学改良刍议》到《文学革命论》[J];江淮论坛;2003年04期
6 钟扬,郭春萍;从“随感录”到“鲁迅风”——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杂文[J];江淮论坛;2004年06期
7 张家康;陈独秀与鲁迅[J];江淮文史;1996年04期
8 周建超;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江海学刊;2004年06期
9 杨小清,伍世昭;陈独秀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正、反、合[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10 胡明;陈独秀的文艺理论与审美见解[J];理论与创作;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66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6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