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宋之间文学中的李陵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21 02:18
【摘要】:西汉李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典型的降将、贰臣,也是一位大节有亏却获得普遍同情的悲剧英雄人物。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开端,李陵故事在历时性的接受中积淀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审美意味的文学题材,李陵形象由此走向文学史。由汉至宋,吟咏和展现李陵的文人作品数量可观,名家辈出,形式上诸体兼备,内容上各有侧重,既折射出不同历史环境下文人群体的精神风貌,又共同将李陵形象推向纵深化。 历代文人对李陵的接受主要围绕“历史上的李陵”和“文学中的李陵”展开,前者以《史记》《汉书》为基础,用文学之笔刻画历史人物,展现李陵英勇将领风范,突出李陵降臣人格和人生悲剧意味,后世文人立足史学著述,逐渐形成了对待李陵的两种鲜明态度,一种是立足于历史和理性观照视野,或感慨李陵悲剧遭际,或批判李陵败降辱国,或批评武帝、权臣不辩是非等,苏武、李广、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一大批历史人物也由此多出现在与李陵相关的诗文中;一种是发展汉末苏李诗的抒情传统,着重书写酬友赠别的感伤,李陵形象开始走向文人化,由此奠定了他在酬友赠别、羁旅乡思、戍边征战等主题中的重要地位,文人在这部分文学作品中对李陵的态度也以同情和惋惜为主,与李陵相关的“李陵诗”、“李陵心”、“李陵台”等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与此同时,由于时代背景、文人个体际遇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李陵文学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和生命情怀多有不同,文人对待李陵的态度也有较大区别。 本文以时代为纲,围绕《史记》《汉书》、汉末至隋文坛、唐代文坛、宋代文坛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尤其侧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李陵文学形象描写的差异性,意在强调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心理所展示出来的文学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反映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探查文人对待儒家礼义纲常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73578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易生;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章培恒,刘骏;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倪昭敏;论李陵的失败和投降[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倪昭敏;;司马迁没有为李陵的投降辩护[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3期
5 曹希舜;李陵投降管见[J];西北史地;1999年01期
6 芮忠汉;李陵败降应分为假降和真降两个阶段──兼与倪昭敏同志商榷[J];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01期
7 王佩;;邓小平执政思想形成的理论探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张书城;;拓跋魏系李陵之后小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9 温海清;;北魏、北周、唐时期追祖李陵现象述论——以“拓跋鲜卑系李陵之后”为中心[J];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王琳;;李陵《答苏武书》的真伪[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673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7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