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4:25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影响,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在中国的接受历程,这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的潜在性接受,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对巴赫金的诗学接受,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巴赫金热”,第四个阶段便是在新世纪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在谬论和神话的质疑声中越走越远。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比如对话体新批评模式的初步探索,以鲁迅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为个案的“诗学借鉴”的批评模式,以王小波、余华、莫言的文学作品研究为个案的“诗学借鉴”的批评形式,以戏剧研究为个案的“笑谑”的批评方法,来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界是如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来对现当代文学做出新解读。第三部分讲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之迅速与受欢迎,离不开带有符合大众趣味的狂欢因素,本文选举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工具和新媒体运营人网络红人为对象的研究,人民在对待这一新兴文化时也看到了其中的狂欢因素,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正好贴合。第四部分是总结论述了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影响具有哪些启示,一方面是巴赫金的理论缘何在中国热度不减,主要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话语构建与文化需求下的话语解困;另一方面是它对中国文学理论有两点突出影响,分别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批评转型与研究视角和话语上超越传统文学批评。第五部分论述了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对中国文学批评影响的反思,这里包括了对过去错误的反省和未来发展的期望。一方面是当前狂欢化诗学应用上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说研究话语的误解误读、研究方法的盲目套用;另一方面是狂欢化诗学的影响下未来的文学批评发展方向,它应朝着理论上的主体性和态度上的严谨性来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焱;;灰段子的狂欢表征、意义及其限度——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为视角[J];文艺争鸣;2013年06期

2 刘承云;;庄谐与复调——论王小波小说文体的狂欢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3 叶玉婷;;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静;;悖谬世界的怪诞对话——从过士行剧作探讨严肃文学“共享性”的扩展[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5 张兰阁;过士行的狂欢体戏剧与巴赫金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6 王建刚;拒绝匿名的狂欢:关于女性写作[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7 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哲学研究;1998年01期

8 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9 卢纳察尔斯基,干永昌;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性”——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一书说起[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业根;莫言小说狂欢化叙事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0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