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隐秀”说与退特“张力”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3:32
【摘要】: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跨文化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由同一文化圈的文学现象转向了不同文化文明的文学现象。“隐秀”与“张力”作为中西方诗学话语范畴的代表,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 在同类性方面,首先,“隐秀”与“张力”均重视对文学文本语言层面的建构。“隐秀”的“秀”不仅要求文本语言的表达上要传神生动、引人注意,而且还要求文学(特别是诗歌)要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张力”也格外重视文本表层的建构,要求诗歌的语言要逻辑清晰,语言与诗的意象之间有内在联系——即“外延”。其次,它们还重视对文本深层意义的建构。刘勰“隐秀”要求作家提炼出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辞,结合比喻、烘托、象征等修辞方法,表达出丰富深刻的意义内涵,追求一种内容丰富的“含蓄”之美。而“张力”也要求文本的“外延”之下有深层复杂的含义,按推特的说法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暗示意义,他们激发读者从外延义到内涵义深入探究诗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也就是诗语的多义性。最后,“隐秀”和“张力”还均超出了具体文学技巧层面的探讨而指向“文学性”。 当然,“隐秀”和“张力”也有不同的方面。第一、“隐秀”要求作品有美的特色。“秀”要求文本有语言和意象的美,“隐”要求有内蕴含蓄的美。而“张力”则侧重于作品内容的真实,要求作品具有丰富、冲突的内在意义,其实这也是对整个复杂社会生活的概括。第二、对文学内涵的把握方式上,“隐秀”侧重于用“酝酿感悟”的方式,通过“象”的暗示性,体会到其中的“文外之重旨”。而“张力”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把握文本主旨的,它侧重于用语言学的方式,在理性的参与下对语言进行分析,来完成文本复杂意义的理解。第三、在文学的整体风格上,它们两者也有明显不同。“隐秀”要求文本有“简隽自然”的特色,无论从创作的动机还是从文章的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要求自然。而“张力”论是运用反讽、隐喻等修辞来使文本有复杂含义的,因此,有着浓厚的修饰特色。 对它们异质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中西文化的不同背景中去寻找原因。首先,它们所处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隐秀”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而“张力”立足于西方诗学的讲究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其次,它们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是由哲学基础不同造成的。中国诗学的哲学传统是建立在老庄崇“无”的思想上的;而“张力”的哲学基础是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些造成了“隐秀”与“张力”的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19318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建荣;;《文心雕龙·隐秀》补文证伪[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崔芳芳;;从俄国形式主义看诗歌语言的“文学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秦海英;《文心雕龙·隐秀》主题新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4 任先大;;严羽的“兴趣”说与退特的“张力”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5 姜波;;《文心雕龙·隐秀》主旨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11期
6 王小强;;“篇隐句秀”说:《文心雕龙》文学审美特征论——对《文心雕龙·隐秀》主旨的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孔怡;杨全;;中西诗学的“象”与禅观的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谢梅;;张力与工拙——中西文论范畴之比较[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9 朱斌;;文学张力说:历时回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高洪岩;;《文心雕龙·隐秀》篇“隐”的玄学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719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1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