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德勒兹生成视域下的中国异类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0:20
【摘要】: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的生成思想是20世纪欧洲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代表性理论。德勒兹与搭档费利克斯·加塔利一同创造了诸多哲学概念,形成了生成理论体系。生成论发源于德勒兹对社会中异常现象与边缘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德勒兹将他们视为一股冲破树状阶级社会的逃逸的力量,生命因为不断地生成而保持着无穷的活力与可能性。包括“亚文化”与“反文化”在内的少数的、非常规的艺术、生活表现形式皆可被归类为“异类文化”,这种非常规的文化形态在相对传统、保守而又正在逐渐对外开放的中国是一个极富讨论价值的文化研究对象。本文在阐述德氏生成论的基础上以此为理论指导对中国的部分相关异类文化现象进行了实践分析。第一章为德勒兹的生成论概述,其中重点对欲望机器和块茎这两个与生成密切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基于少数族文学的概念进行的生成—文学的研究,选择了金宇澄的《繁花》与余秀华及其诗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繁花》实践了一种非传统的文学语言与写作方式,而余秀华则用她的生活与作品打破了欲望与诗歌的边界。第三章基于平滑空间、逃逸线与千高原等描述时空的概念,对中国的二次元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二次元文化是二次元受众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语言所构筑出的与现实生活平行的新高原。第四章基于生成—女人和反俄底浦斯两个概念,对中国的女性及性少数群体文化进行分析,认为性别是被社会所强加的,从性别出发能够揭开社会观念与规则对人进行强权控制的事实。第五章总结了以德氏生成论观察异类文化的意义所在,它以一种流变的、开放的视角发现了每一种异常现象所具有的巨大潜力,是一种多样化的、包容的文化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麦永雄;德勒兹:生成论的魅力[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2 ;关注德勒兹(专栏)[J];世界哲学;2006年04期

3 潘科;;本质漂移的趣味和意义 读《德勒兹论福柯》随感[J];中国摄影家;2008年07期

4 王志敏;;德勒兹走向了自己的反面[J];艺术评论;2009年12期

5 伊莎贝拉·伽霍尔;夏莹;;德勒兹、马克思与革命:如何理解“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6 尹晶;;吉尔·德勒兹:东方与西方——“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江小平;G.德勒兹谈富科[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09期

8 张法;德勒兹与思想重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9 程党根;德勒兹对福柯哲学思想形成影响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麦永雄;后现代湿地:德勒兹哲学美学与当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党根;;德勒兹的游牧政治试验[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于奇智;;德勒兹—伽塔利与欲望机器认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蔡熙;德勒兹的概念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记者 魏东柱;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举行[N];开封日报;2012年

5 唐纳(书评人);块茎生成逃逸之路的可能性[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6 安靖 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哲学理性与知识研究所;德勒兹先验经验论的两条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彭耘;梦醒之间的象[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吴弘毅;哲学,在生命中运动成长[N];光明日报;2006年

9 陈侗;灵魂充满了模糊的褶子[N];文汇报;2001年

10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抵抗”同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石岩;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程党根;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岩磊;创造概念的大师[D];吉林大学;2012年

4 邰蓓;德勒兹生成思想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滟波;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D];鲁东大学;2012年

2 王连丽;德勒兹的欲望理论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超;装置与历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韩东;表现问题与德勒兹式的文学批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史媛;批评与临床[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东来;浅析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D];延边大学;2016年

7 冯亚丽;《德勒兹与政治》第一章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6年

8 黄丽汀;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白海瑞;奔跑的竹子—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新宇;德勒兹的“感性美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1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41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