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自觉魏晋说”再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壮鹰;;从文学自觉到文学过热——兼谈《典论·论文》和《文心雕龙》的时代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2 张亚军;;“文学的自觉”新论[J];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栾栋;;文学通化论[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4 黄江苏;;启蒙者与文学者:鲁迅研究的不同关注点——由竹内好的《鲁迅》说起[J];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5 陈胤;;读吴大顺博士《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有感[J];沧桑;2011年04期
6 邢培顺;;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形成原因再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雷陈生;;李白自我意识的结构层面及其成因[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莉;;社会性别意识与新世纪女性写作之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杜太廷;;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自我意识[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小彤;;类书研究现状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2 许继起;;2004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庄子:中国文学自觉的先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郜元宝;期待新的“文学自觉”时代到来[N];文艺报;2004年
3 胡旭;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N];文艺报;2004年
4 钟梦姣 沈嘉达;2004年文坛述评[N];黄冈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研;彭定安:当下文学应构筑三个精魂[N];辽宁日报;2008年
6 吴俊;“小说”的悬置与文学的“后退”[N];文汇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俊;本土作家有信心书写深圳传奇[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崔伟;建立在文学自觉上的导演才情[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傅强;“强健而充分”的现实主义[N];文艺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白永光;凝心聚力谋发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2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万洪;《文心雕龙》雅丽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菲;“文学自觉魏晋说”再探讨[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士琦;汉赋与文学自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张圆;汉魏晋文人拟作与文学自觉[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秀琴;“文学自觉”新辩[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洪泉;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6 裴媛媛;突变与渐变的历史机缘[D];聊城大学;2008年
7 何凌;盛唐之音探源——试论魏晋南北朝儒释道思想对唐代诗歌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8 周西宁;文学史意义上的“文学自觉”再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9 贺根民;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批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洪涛;《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8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48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