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译文体欧化的动因
发布时间:2020-07-13 10:01
【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及语言发生剧烈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文言传统被彻底打倒,而新文学又尚在发轫时期,不能完备地表达复杂的现代思想,由此中国文学出现了断层现象。埃文佐哈尔曾指出,当一国的文学出现重大的转折时,翻译文学常常会走向中心位置,占据主导地位,参与文学系统、社会大文化系统的重塑与构建。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历程中,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 当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时,译文的“充分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即译者会倾向采用直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这一时期的许多译作亦步亦趋,将欧洲语言的词语、句法直接翻译过来,欧化倾向严重,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然而并非所有新出现的词汇、句法都完全属于欧化现象,而是语言实践者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为模仿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将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句式挖掘出来,弥补白话文的不足。这两类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第三部分将分别对此加以论述。 五四时期翻译文体的欧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甚至未来汉语的发展导向,因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五四时期的许多译者都拥有多重身份,既是翻译家又是作家,同时又是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响应者和实践者。因此,五四时期的欧化,不只是纯粹的现代汉语发展取向问题,背后更有意识形态、新文学观、语言观以及经济因素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分别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详尽地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53311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建平;张显成;;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动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J];古汉语研究;2009年04期
2 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杨玉玲;;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综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1期
4 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制导性传统探源[J];文史哲;2002年01期
5 方维规;;语言与思辨——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J];学术研究;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75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5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