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的纠葛很深,文学本身就是政治运作的媒介,权力的实现也离不开文学的支撑。“奇”作为中国文化以及文论的关键词,以其独有的异端色彩,可作为一个切入口,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权力话语构成的复杂关系。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总括“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具有独特的否定性意蕴,包含了社会价值的异端性、文化习性的反叛性、文学言说内容的超越性、文学言说内容的创新性等内涵。“奇”也作为文学独特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文学的第一重合法性,在魏晋被推到先锋地位,来对抗汉代经学传统;但“奇”之反叛却与文学的第二重合法性相悖:一旦求奇太过,文学所提倡的秩序便不能被统治者接受。这就造成了魏晋之后文学史中仍可以看出“奇”的超越作用,但不再处于文学场的中心位置,无法直接作用于政治,只是参与了文人内部的斗争,是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正统意识形态如何对文学做一定的规约,即定义主流的文学话语——儒家正统文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文学的自由本性。权力先是对包含颠覆意识形态可能性的“奇”进行拒斥和控制,在内部将其分为“真奇”与“伪奇”;在文学取得独立地位后,对其降格,将“奇”的重要性降低,限制在“正”的藩篱之下,提出“执正驭奇”;甚至加以拆解,在内部进行区隔,将“奇”与“平淡”、“自然”等概念混淆起来,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与文人合谋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文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身上融合着的正(官员、儒家代言人)与奇(文学家、鉴赏家)两种成分,这本身就是容易互相冲突的,这恰恰会导致他们的游移,腾挪出“奇”的生存空间。当冲突发生时,作为见解明确的政治家会理智地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方而打击另一方,但是作为具有天赋的文人,无法停止对“奇”的向往,这种倾向不但体现在他们的文论中,还体现在一些文学事件中,如中唐古文运动的失败。另外,在文人自知难登大雅之堂的“非正式写作”中,有更多“奇”的因素显现出来,如作为新的文类,词、曲、通俗小说有着新的精神品性,本身就“奇”,是主流的异端;在市场发展的前提下,文人们拒斥“庙堂之高”,甚至也懒处“江湖之远”,将不容于经的“奇”情升格为文,在对“奇”情和肉体欢愉的追求中,试图挣脱政治权力的规训。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兵;;从构序到祛序:话语中暴力结构的解构——福柯《话语的秩序》解读[J];江海学刊;2015年04期
2 陈玉强;;古代诗歌批评视域中的“奇”美[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孟庆雷;;从“奇”观念的运用看钟嵘、刘勰的文化差异[J];艺术学界;2014年02期
4 陈玉强;;“奇”在古代词评中的审美生成[J];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04期
5 王晓鹃;王长顺;;论《庄子》之“奇”对司马迁“爱奇”的沾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李建中;胡红梅;;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J];长江学术;2014年02期
7 辛晓娟;;杜甫歌行中的“尚奇”特质——兼论从汉乐府到中唐诸家的尚奇传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王欣;;中古文学突变的文学权力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侯文学;;“奇”范畴的生成演变及其诗学内涵[J];文学评论;2013年05期
10 张学君;;论刘勰执正驭奇的理论困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苏娜;论司马迁爱奇[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秀华;刘勰奇正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金波;傅山“尚奇”艺术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了英;刘勰的《诗经》阐释与《文心雕龙》诗学建构[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94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9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