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大众传媒对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0 23:26
【摘要】:毫无疑问,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植根于乡土,以湘西民间习俗、民间生活、风物传统和民族文化为重要“养料”,不断强化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认同;他终其一生以“乡下人”自居,以“走出”与“进入”的情节模式告诉乡人,乡土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以“调整”与“回望”冷静地审视着乡土上的百态人生,寻求现代意识与本土意识的精神平衡;他通过对生命原型的深层次思考,完成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成功地构建了集多元、非理性、情感、文化等审美内涵为一体的“乡土抒情”模式。 沈从文能在乡土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中,在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中成为乡土文学大师,加深乡土在文学史上的审美意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作家与报纸期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作为投稿人,还是作为编辑人,现代报刊为沈从文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阵地,给他人生选择乃至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以物质保障,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由单纯地面对自己心灵写作,转为面向读者进行写作;同时也为他坚持走自己的文学道路,宣传自己的文学观念,促进乡土文学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乡土文学创作具体语境中运用传媒符码,观察、注视、琢磨乡土社会和人生,将大众传媒这一工具,扩大为乡土文学、乡土作家、读者和社会传送信息所依托的媒介,形成了一条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纽带,拉近了乡土文学与社会的距离。 本文从创作和编辑两方面充分肯定沈从文对乡土文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探究大众传媒对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影响,在乡土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中,始终存在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冲突,既创造了“自然人性”的审美价值,同时从报纸期刊对作家、文学流派的影响的角度去解读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更可以为乡土文学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一种解答思路,即乡土文学要不断发展,必须在本土意识与现代意识中寻求精神平衡,要从文化本质上去诠释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处理历史与现代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锦;;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何军民;;沈从文伦理思想的文学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臧晴;;性别叙事中的悲剧意识——论《狂人日记》与《金锁记》的疯癫形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何建国;;《孙文学说》初版探微[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小说作品在国外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石柏胜;;“生活的体操”与“原始艺术力”的耦合——沈从文剧体作品创作特色与原初文学价值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袁启君;;湘西情结与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柏桦;余夏云;;闯荡江湖——莽汉主义的“漫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周惠;;论鲁迅的“人学”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光祖;;艰难的突围与挣扎——新世纪西北中短篇小说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4 陈裕容;;王余杞代表作《自流井》与盐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孟庆玲;热播情感剧中的“围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莹;黑土地文化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文静;论影像阐释对小说的提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8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98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