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

发布时间:2020-09-08 21:19
   旅日活动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人获得跨域经验、想象外部世界的重要一维,它包括留学、游历、流亡、访问等几个方面。尤其是甲午战后到抗战前夕的四十余年间,几次大规模的留日潮以及中日学人的频繁互动,使得中国人的日本观、世界观发生了剧变。对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等作家来说,旅日活动不仅让他们接触到现代思想著作和文学作品,更让他们在异域生活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经验。 近代日本是一个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场所,因此,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就具有了在“区域”和“世界”之间的多重属性。本文的主旨在于探察这些文化体验究竟有何特质,解答“日本体验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文主要从语言、风景、都市文化和日常生活体验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绪论追溯了近代以来“东方”和“西方”观的产生,并对“旅日”的概念进行了解析。 第一章谈语言。旅日作家与异质语言的接触过程中,出现了“笔谈”、“日语的移植”、“多语言混杂”等现象。异质语言之间的误读、冲突造成了文化的隔膜,但同时又不断生成着新的语义符号和表达方式,产生了介于古汉语、日语和英语之间的新语言。 第二章分析旅日作家的风景体验。从风景描写语言的革新,到“图像的风景”、“轨道线上的风景”,旅日作家常通过十分现代的视角来发现日本风景、书写风景对象。在旅日作家笔下,产生了现代“文化风景”的审美意识,导致了风景的多元取向。在这之中,“赏樱”和“登富士山”所引发的文化冲突体现了旅日作家风景体验的矛盾与暧昧性。 第三章论都市文化。通过对以东京为代表的日本都市的观察,对动物园、博物馆、市内电车、电影院等文化场所的分析,本文认为,都市的新景观触发了旅日作家的民族情绪;新的娱乐场和交通线塑造了旅日作家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旅日作家的都市文化观存在着“都市梦”和“反都市”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在旅日作家眼里,日本现代都市不仅是“杂交文化”的场所,还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 第四章关注旅日作家的日常生活。包括旅日作家的“清洁”体验和对服饰、饮食文化的体验,揭示了卫生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文明观”冲突,呈现出在“和风”与“洋风”之间的现代生活形态。 上述的文化现象,既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东亚文化与欧美文化的多元对话。因此,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可谓超越了“东方”和“西方”的现代性体验。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曹康;陶娅;;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2 驹田信二,奚必安,顾长浩;日暮里和Nippori[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9期

3 施晔;;从《东京梦》到《留东外史》:清末民初留日小说的滥觞和发展[J];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01期

4 杨念群;;何谓“东亚”?——近代以来中日韩对“亚洲”想象的差异及其后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韩少功;国境的这边和那边[J];天涯;1999年06期

6 苏明;;“支那”之痛: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814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14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