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延安文艺的现代性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11 16:08
   自20世纪以来,新旧政治体制的交锋、经济的转型、文化的革命、思想的嬗变都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命运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中去。面对着这场疾风骤雨的革命风暴,无论是国家的政治体制,还是文化形态在各种变革力量的推动之下都从里而外,由表及里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维新到“五四”新文化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开始了艰难的由封建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型,在文化上则开始了由封建的、专制的家族文化向现代的、民主的民族国家文化的转型,由此中华民族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而中华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最大追求。 梳理20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历史变动的轨迹和思想嬗变的脉络,尽管在政治道路的选择上各路政治派系、政治力量明争暗斗,在文化建构上各种流派、思潮、学说争鸣激烈,但是在其中有一条主线——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最强的呼声。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相呼应,肇始于晚清,蓬勃发展于五四的现代性成为打通20世纪中国各种思想壁垒和文化偏见的最重要的一环,连缀起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追及到延安时期,伴随革命的胜利和新的政权的建立,其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已经由一种政治理想变成了一种现实实践。而作为既受到革命重大影响同时又对革命发生重大影响的延安文艺,其在承续五四新文化革命所开拓的“人”的文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塑造。尤其是延安文艺在现代性的表现上,体现出与“五四”同构而异质的特点。同构体现出二者所追求的目标相同——基点都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异质则主要体现在二者在具体的文学体制、文学机制、文学的审美表现等方面都存有较大的不同。 论文主要通过六个部分来具体阐述延安文艺的现代性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这一问题。绪论部分通过对延安文艺现代性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即延安文艺的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现代性相比,其所体现出的特殊性。延安文艺现代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点上,对民族主体性的高扬,对中国文学经验的重视,从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景观。论文用五个章节具体阐述了延安文艺的现代性以及它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章在对中国的现代性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概览的基础上,对延安文艺现代性的构建过程、特点进行了整体性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针对延安文艺现代性的两套方案——启蒙与救亡方案进行了具体阐述。启蒙作为文学现代性追求的起点,在延安时期体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最典型的表现在延安时期文学对大众的再启蒙以及文学的启蒙已经由个体启蒙走向集体启蒙、直至阶级启蒙,从而将启蒙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第四章救亡方案中着重论述了延安时期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于文艺与革命的紧密关系,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形成了双重生产主体—知识分子与大众相结合的两个生产主体,而双重生产主体的生成使得文学场发生了挪移,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制度和规范的理论文本,促成了延安时期文艺范式的重大转型。两套方案既是论文阐述延安文艺现代性的基础,又是本论文的重点。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对延安文艺的几个重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如文艺的大众化问题、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的重大问题的探究,对延安文艺的两个维度—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从而提出了延安文艺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是延安文艺的两翼,二者不仅是延安文艺现代性的最大追求,也是中国新文学发生以来一个重大的命题。总体而言,可以用“一个基点,两套方案,两个维度”来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个基点即延安文艺的现代性追求主要体现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两套方案主要是指延安文艺的现代性追求中既有启蒙的方案,又有救亡的方案,两个维度则确指其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 对于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现代性的遮蔽,学界对于延安文艺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匮乏,以及延安文艺现代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因而使得对延安文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面临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论文通过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在对延安文艺具体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对于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它之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于影响延安文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大胆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延安文艺生产的双重主体的发现,对于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有机化”问题,对于大众的再发现,对于启蒙由个体启蒙向阶级启蒙的转化,对于革命之于延安文艺的特殊功能,都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观点。尤其是对革命之于延安文艺的特殊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延安时期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追求建立现代的独立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与延安文艺追求现代的民主意识的书写和新的文学表达具有内在的勾连,并且通过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现象、文学运动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对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延安文艺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代性”。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芹;;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赵一凡;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3 何满仓;师伟伟;;1938—1942:左翼知识分子主导下的延安文艺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刘江;;何谓文艺的“工农兵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李军;;延安文学转折的逻辑起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倪婷婷;关于延安文学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7 周景雷;延安文学并非左翼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赵学勇,李明;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袁盛勇;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江;;论毛泽东提出文艺“工农兵方向”的必然性——对其产生的“个人因由”的分析与探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6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16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