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历史流变及内涵阐释
发布时间:2020-10-13 16:38
在古代文学中,狼背负着臭名昭著的“恶狼”名声,是“凶狠残暴、忘恩负义”的代名词。进入二十世纪,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以深刻独到的视角让狼形象初现不同。八十年代以来,狼形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刻画比重也大大加强,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和精神化的象征。2012年李微漪的《重返狼群》又填补了狼文学纪实性题材的空白,以亲切可感的狼形象还原了狼作为动物实体的真实品性。本文对狼形象的分析选取了现当代文学中二十余部有关狼的作品,在具体考察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深入探讨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和社会效用。另外,《重返狼群》和去年11月刚刚出版的《重返狼群(第二部)》,在形象塑造和生态关怀的呈现上可圈可点,针对学术领域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空缺,下文也会做出一定补充。除了结语,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后两部分为重点论述章节。绪论。首先对以往文学中的狼形象进行回顾,也就是古代文学中的狼形象,主要分析“恶狼”形象逐步奠定的过程。其次纵述狼形象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国外以殷国明对狼形象的研究为主,国内重点说明八十年代之后的研究动态。最后引导出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五四时期“狼”的恶义传承和初次转变。狼形象在五四激进的思潮下初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评判,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鲁迅的一系列小说中,故而本章节以鲁迅笔下现身六次的“狼”为重点分析对象,谈五四时期狼形象对传统恶义的继承以及非负面意义的首次开辟。第二章八十年代至今“狼”的继续转变和极大丰富。继鲁迅写狼后,狼形象进入了长达半世纪的无声期,终在西部文学的兴起中重返文坛。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狼形象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通过对每一时段“狼”的变化和内涵的揭示,总结出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走向。第三章狼形象重要的演变趋势和现实启迪。狼形象热度不减,根本上在于其与广大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本章节从“狼”的演变趋势入手,探讨三处重要的现实问题,分别是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状态思考的加重、对人性和国民精神格局观照的深入、对大众接受和市场导向的倾斜和迎合,从中思考“狼”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I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代汉族观念中不被正视的“狼”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五四时期“狼”的恶义传承和初次转变
(一)不改恶面目的社会悲情衬托者
(二)开辟非负面形象的孤独者
(三)彰显狼性战斗力的复仇者
二、八十年代至今“狼”的继续转变和极大丰富
(一)八十年代反思、人文热潮下对“狼”的抑恶扬善
(二)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下对“狼”的两种选择
(三)新世纪文学整合下对“狼”的立体化塑造
1.《狼图腾》对传统狼形象的彻底颠覆
2.《怀念狼》对“狼”象征意义的发掘
3.《重返狼群》对“狼”真实品性的还原
三、狼形象重要的演变趋势和现实启迪
(一)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状态思考的加重
(二)对人性和国民精神格局观照的深入
(三)对大众接受和市场导向的倾斜与迎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9408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I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代汉族观念中不被正视的“狼”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五四时期“狼”的恶义传承和初次转变
(一)不改恶面目的社会悲情衬托者
(二)开辟非负面形象的孤独者
(三)彰显狼性战斗力的复仇者
二、八十年代至今“狼”的继续转变和极大丰富
(一)八十年代反思、人文热潮下对“狼”的抑恶扬善
(二)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下对“狼”的两种选择
(三)新世纪文学整合下对“狼”的立体化塑造
1.《狼图腾》对传统狼形象的彻底颠覆
2.《怀念狼》对“狼”象征意义的发掘
3.《重返狼群》对“狼”真实品性的还原
三、狼形象重要的演变趋势和现实启迪
(一)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状态思考的加重
(二)对人性和国民精神格局观照的深入
(三)对大众接受和市场导向的倾斜与迎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闵吟;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狼题材小说发展综述[D];暨南大学;2011年
2 龚绚丽;颠覆、重构与升华—论《狼图腾》[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开宏;与狼共舞的期待[D];兰州大学;2010年
4 廖哲平;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9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