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浅析张承志作品中的世俗反抗心态

发布时间:2020-10-19 21:23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承志一直备受评论家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更主要的是其独特的创作主题和由此显现出来的创作心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张承志各个不同时段的作品,对其心路历程和精神追求进行深入探索,力求对其创作心态做出较为切合实际的揭示。文章共分为六部分: 引言部分张承志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越来越深刻的倾向于对蕴藏于西北民间人性美好的追求,这决定了他最终的心灵归宿,也决定了他作品主题的个性化特征——反抗世俗。 第一章张承志在早期相当多的作品中,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和位居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对照,并将它们置于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研究,在构建个人和历史动态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极力将视角聚焦于公众的现实、时间等宏观的主题上,在否定性表达中将自己置于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他对文化“他者”的反抗恰恰显示出了深刻的思想危机。 第二章90年代以后,张承志通过批判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有意规避责任的现象,表明自己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反抗。他认为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应该坚持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双重视角来观察和表达现实。他就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基本理念。张承志的反抗书写不是肤浅或形式主义的空喊,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风向标。 第三章张承志精神的嬗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基本发展轨迹是:权威话语一体化模式的遵从——神性的颂歌——宗教的执着。 第四章无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文体形式上,张承志都和鲁迅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反抗”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在文体形式方面,他们都经历了从小说写作到随笔、散文、杂文创作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原因也极具相似性,即杂文、随笔、散文能够更为深刻地进行批判,能发出更为强大的反抗之声。 结语部分张承志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情绪化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他的“反抗”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早期的小说作品更多地聚焦于边缘少数民族文化,并以此来对汉文化加以审视和反抗;九十年代后期,他的写作则更多地凸显出民族的整体性特点,即以散文的方式来反抗西方的现代文明。 总之,反抗世俗是张承志创作较为持久的主题。这一类主题的作品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体系,它们既彰显出张承志对整个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也展现出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反抗世俗的文化心态。可以说,“反抗”是其文本内容的实质,也是其创作的目的。不同的文本形式是实现“反抗”目的的有力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张承志的创作是一种简单的功利化行为。相反,在表达反抗主旨的过程中,他非常严肃地审视着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力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文学形象使历史与现实展开多个不同层面的对话。这种对话模式的有意设置,一方面表现出作家在反抗世俗过程中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照思考,另一方面也使得其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聚焦少数民族文化、反思汉族文化
    一、 宏大的历史观
    二、 民族文化的中心与边缘化
    三、 新殖民主义的观照
第二章 反抗知识分子话语模式
    一、 “跳舞”与“上坟”
    二、 为民众代言
    三、 自我解剖的约束性视角
第三章 精神理念嬗变
    一、 权威话语模式的遵从
    二、 神性的颂歌
    三、 宗教的执着
第四章 鲁迅式的传统复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倩;危机与超越——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个案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847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47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