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唐宋文学中的芍药

发布时间:2020-10-20 06:35
   芍药是我国栽种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有4900年之久。从植物属性的角度来看,芍药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翠绿娇嫩,花色繁多且艳丽,花朵硕大,有清香,花期在暮春时节,较为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中部和南方,是园艺、造景的重要素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根、茎、叶、花皆可入药,具有镇经止痛、活血化瘀的疗效,自古就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见,单从芍药的“象”之本身来看,可以说芍药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芍药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数次出现,并且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作为代表爱情的美好个体出现,寄予了美好的“意”,此后,芍药意象渐渐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与发展,其“象”外之“意”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芍药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花卉意象品目众多,花文化更加博大精深。芍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题材地位居于中等偏上,由先秦到魏晋进而入唐宋,芍药的地位起落不一,但是芍药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文学作品中从物态之美、到意蕴品格之美,总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也总是与美好的事物相牵连。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唐宋文学中关于“芍药”的文献整理。对唐宋两代文学中涉及“芍药”的作品进行搜集、整理,按照收录的篇目次序进行排列、制作表格,并且对这些作品按照涉及芍药的广度和深度将其进行分类,按照笔者研究芍药需要分为一等材料、二等材料、三等材料。笔者搜集整理的文献主要为《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这一部分的工作量较大,耗时较久,但是该部分的文献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是后续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材料佐证。根据笔者的检索,《全唐诗》共检索得出涉及“芍药”的唐诗74首,其中专门描摹吟咏芍药的为19首。《全唐文》共检索得出涉及芍药的篇目15篇,没有专门描摹吟咏芍药的文章。《全宋词》检索得出涉及芍药的宋词144首,其中专门吟咏描摹芍药、将芍药作为第一描写对象的宋词有42首,而北宋词人所作只有15首。《全宋诗》共检索得出涉及芍药的宋诗499首,其中作于北宋期间的为72首,作于南宋期间的为427首,南宋涉及芍药的诗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北宋。《全宋诗》中将芍药作为第一吟咏描写对象的有127首。《全宋文》共检索得出涉及芍药的宋文共5篇,其中4篇为芍药谱及序,1篇为苏轼所作《芍药与牡丹》。 第二章:“芍药”在唐宋文学中地位的起落变化。本章主要是在第一章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文献检索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芍药在唐宋文学中地位的起落变化及其原因,以及对芍药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做具体分析,对芍药题材的具体创作内容也进行了细化和总结。 第三章:芍药意象形成与题材创作的历程。通过前两章对唐宋主要文学文献中芍药的检索和分析,本章开始探讨芍药“意象”。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介绍芍药的自然属性。主要是从芍药的生长环境、色、香、姿态等方面介绍芍药的客体,为后文对于芍药寄寓的意蕴分析打下基础,指出芍药做为客体存在的属性是其意象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另外,在芍药的文学呈现形式方面,对芍药的三个好朋友:牡丹、酴醾、樱桃做了文献检索,并将芍药与牡丹做了对比,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指出了文人重牡丹轻芍药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二节分析了芍药意象形成的文化环境,即文人的偏爱与推崇促成了芍药意象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在第三节社会环境的影响中,不仅介绍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芍药意象的丰富和发展说产生的影响,还对芍药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各朝各代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芍药意象的出现频率、次数以及专门题咏芍药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检索和查证,统计出了具体的数字。 第四章:芍药意象的“意蕴”及个案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芍药意象的“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归纳,并且援引了唐宋诸多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代表进行佐证和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深入地挖掘芍药意象意蕴美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芍药意象的“意蕴美”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意蕴。第二审美意蕴。第三,文化意蕴。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宋文学中“芍药”的分布情况
第二章 “芍药”在唐宋文学中地位的起落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朝代更迭引起芍药地位的变化
        (一) 唐宋两代
        (二) 朝代内部
    第二节 “芍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一) 芍药与牡丹
        (二) 芍药与酴醾、樱桃
第三章 芍药意象形成与题材创作的历程
    第一节 芍药的自然属性
    第二节 文人的偏爱与推崇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芍药意象的“意蕴”及个案分析
    第一节 情感意蕴
        (一) 爱情
        (二) 离情
        (三) 怨情
    第二节 审美意蕴
        (一) 生命力量与吉祥富贵的象征
        (二) 淡泊的象征
        (三) 女子形象的象征
    第三节 文化意蕴
        (一) 醉与风流
        (二) 扬州芍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保华;广陵芍药趣谈[J];江苏地方志;2001年05期

2 李薇;;论中国古典诗词中兰花的意象及其生成[J];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程杰;;“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徐利英;黄珊琴;;试论宋词中芍药意象的审美意蕴[J];山花;2011年24期

6 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J];艺术百家;2007年S2期

7 李保华;;芍药与民俗[J];扬州文学;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3 丁小兵;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8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48355.html

上一篇:周蕾文化批评研究  
下一篇:蔡邕奏议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