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论体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9:00
论体文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文体进行再研究。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主要概括了前人在论体文研究方面的成果,梳理了其研究现状,并且交代了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第一章就论体文本身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考证,说明了《尚书》和《易经》为中国论体文的两大源头,同时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对论体文的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先唐时期论体文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本章主要分三个阶段对论体文的特征进行概括。第一阶段是汉代,第二阶段是建安时期,第三阶段是正始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章重点对论体文和诸子之论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分析了论体文与诸子之论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诸子之论是否为古代意义上的文章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以期对诸子之论的本体研究有所贡献。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论体文的起源与分类
1.1 论体文的起源
1.1.1 前人的论体起源诸说
1.1.2 《尚书》——论体的源泉之一
1.1.3 《易经》——论体的源泉之二
1.2 论体文的分类
第2章 先唐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1 汉代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1.1 以政论和学术论文为主
2.1.2 从注重现实到注重研理的发展
2.1.3 以赋法为论
2.2 建安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2.1 人物论的勃兴
2.2.2 文风通脱
2.2.3 指事造实
2.3 正始及两晋南北朝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3.1 佛论的兴盛
2.3.2 对问体的引入
2.3.3 强烈的思辨性
2.3.4 文采富美
第3章 论体文与诸子之论比较研究
3.1 诸子之论与论体文的联系
3.2 诸子之论与论体文的区别
3.2.1 博明万事和适辨一理的区别
3.2.2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事”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区别
3.2.3 诸子之论不是古代意义的文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8373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论体文的起源与分类
1.1 论体文的起源
1.1.1 前人的论体起源诸说
1.1.2 《尚书》——论体的源泉之一
1.1.3 《易经》——论体的源泉之二
1.2 论体文的分类
第2章 先唐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1 汉代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1.1 以政论和学术论文为主
2.1.2 从注重现实到注重研理的发展
2.1.3 以赋法为论
2.2 建安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2.1 人物论的勃兴
2.2.2 文风通脱
2.2.3 指事造实
2.3 正始及两晋南北朝论体文的时代特征
2.3.1 佛论的兴盛
2.3.2 对问体的引入
2.3.3 强烈的思辨性
2.3.4 文采富美
第3章 论体文与诸子之论比较研究
3.1 诸子之论与论体文的联系
3.2 诸子之论与论体文的区别
3.2.1 博明万事和适辨一理的区别
3.2.2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事”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区别
3.2.3 诸子之论不是古代意义的文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尚学锋;;经学辩论与东汉论说文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吴承学;刘湘兰;;论说类文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06期
3 陈平原;百家争鸣与诸子遗风──秦汉散文论稿之二[J];文学遗产;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2868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