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余华文学创作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0-11-03 22:48
本论文共分为8个部分,引言包括鲁迅、余华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鲁迅与余华比较研究的现状,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一二三章主要从两位作家共同的创作母题:“吃人”与死亡,愚与狂的人物形象,孤独流浪的生命历程出发进行论述,找到两者的精神同构性,同时又对共同母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探寻找到两者间的差异。第一章从“吃人”的现实和死亡的命运进行论述。鲁迅和余华作为最具思辨力的作家都以敏锐而深刻的眼光洞察到现实和历史“吃人”的真相并通过死亡对“吃人”的现实发出有力的控诉。但和余华相比,鲁迅的死亡叙事厚重而有力,带有浓烈悲剧感和生命的力量。第二章分析阐述愚与狂的人物形象,并挖掘出鲁迅笔下的“愚”指文化奴役下人精神世界的愚昧,余华笔下的“愚”指非理性控制下人愚狂的状态。鲁迅的“狂人”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是精神领域的先觉者,余华笔下的“狂人”则处于自虐与施虐、逃避、恐惧的灰色状态。第三章,论述孤独流浪的生命历程。主要从孤独的普遍性即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进入的状态和孤独的差异性即先觉者被流放的命运遭际入手进行比较。第四章,论述两位作家不同的人学主张,即鲁迅的“立人”和余华人的解构。第五章从两位作家语言表达出发,阐述鲁迅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和余华语言狂欢后的苍白。第六章,主要从时代浸染、文化熏陶、童年经历的角度,分析两位作家文学创作异与同的原因。参考文献52篇。
【学位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2 “吃人”与死亡
2.1 鲁迅:人肉宴席
2.2 余华:屠宰场
2.3 死亡
3 愚与狂的人物形象
3.1 非理性存在与下层群众之癫
3.2 先知先觉者和迫害狂幻想症
4 孤独与荒原
5 语言的简洁与狂欢
6 “立人”与人的解构
7 两者异同之原因
7.1 社会背景
7.2 文化浸染
7.3 童年记忆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215
【学位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2 “吃人”与死亡
2.1 鲁迅:人肉宴席
2.2 余华:屠宰场
2.3 死亡
3 愚与狂的人物形象
3.1 非理性存在与下层群众之癫
3.2 先知先觉者和迫害狂幻想症
4 孤独与荒原
5 语言的简洁与狂欢
6 “立人”与人的解构
7 两者异同之原因
7.1 社会背景
7.2 文化浸染
7.3 童年记忆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尕;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02期
3 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年07期
4 李培澄;;鲁迅小说的悲剧形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程光炜;;拒斥文学性的年代[J];山花;2001年04期
6 孙文莲;;余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缺失——兼谈余华和鲁迅的比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李琴;鲁迅与余华创作母题之比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8 王亚平;;从吴越文化到鲁迅传统——试论余华先锋小说的写作精神[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耿传明;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3期
10 王亚平;;余华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869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