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游说与诸子之“说”
发布时间:2020-11-04 07:54
先秦时期,传播媒介经历了从主要是口语到文字的发展过程。“说”的基本义项,是作为口头表达的言论行为,但当具体的言说行为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言说方式后,便发展成了一种特定的文类,即“说”。策士游说所涉及的媒介、技巧等,受时代背景影响深刻,其说辞往往通过形象和比喻在文中独树一帜;受文体要求和游说目的的影响,其说辞具有了纵横恣肆、敷张扬厉、通俗明白、韵散结合的语言特征。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口语传播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探讨。而随着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大变革的进行等,人们从西周井田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从而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思想文化获得了大繁荣。在战国争霸的乱世中,各国君主都努力招揽人才为自己效力,礼待贤士,予以高官厚禄,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因素便是游说繁盛的时代与社会原因。 其次,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讨论了齐楚和三晋地区士人所具有的独特面貌。齐人善辩,而稷下学宫所具有的士人交流与培养功能,很可能强化了齐国土人“善辩”、“知言”的明显特点。三晋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其采取的和亲政策等,使他们的血缘观念越来越淡薄,容易从传统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上层贵族也能够任用各国人才。而该地区出身的职业化的游说家,即纵横家,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可以说是或多或少受到了三晋文化反传统的影响。 再次,本文试从表达方式和对故事性因素的处理的角度,讨论先秦诸子学术的发展历程:春秋末到战国初期是诸子学术的发轫期,由于“礼崩乐坏”,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诸子学术开始产生。当时,诸子之“说”,乃是以口头方式传播而得名,其内容直接导源出三种文学样式,即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诸子文献中搜集故事的特征,是在前代“征引”传统上发展而来的。战国中期以来,特别是在战国晚期,流俗故事和创作故事的引入,使得故事有了自己的文体意义。它通过虚构等形式特征,将故事从原有的语境中剥离出来,以至改变了听者对之固有的理解;同时又以故事化、专题化等方式,将现实矛盾或思想义理更集中、更鲜明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出令人信服或印象深刻的结论。战国士人之借助于世俗经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各类故事的发达。 由于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传授经典、为经作传释之风盛行。《墨子》、《管子》、《韩非子》均有以经传结构出现的篇目,在文本形态上各具特征。先秦诸子经传结构的文本形态,对于格言警句体、说体、专论体作品均有培育功能,甚至在连珠体和骚体赋的用典中,也可以见到先秦诸子经传结构文本形态的痕迹。战国末期,历史的发展开始进入统一时期,政治上的统一趋势反映到文化思想上,表现为诸子学术开始走向合流,出现了以一家为主兼容它家的《荀子》、《韩非子》,特别是综合各家学术的《吕氏春秋》,开创了书籍编纂的新体例。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研究缘起与现状
第一章 游说在战国时代的兴盛
第一节 口语为先秦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一、口传与记诵
二、口传文学与俳隐
第二节 从春秋行人辞令到战国纵横家的游说
第二章 游说家的地域文化土壤
第一节 "齐楚多辩知"
第二节 "三晋多权变之士"
第三章 "说"之从口到笔
第一节 书面文献在战国时大量增加
第二节 口传故事在诸子中渐趋书面化
第三节 学术传授与诠释经典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842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研究缘起与现状
第一章 游说在战国时代的兴盛
第一节 口语为先秦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一、口传与记诵
二、口传文学与俳隐
第二节 从春秋行人辞令到战国纵横家的游说
第二章 游说家的地域文化土壤
第一节 "齐楚多辩知"
第二节 "三晋多权变之士"
第三章 "说"之从口到笔
第一节 书面文献在战国时大量增加
第二节 口传故事在诸子中渐趋书面化
第三节 学术传授与诠释经典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胡运飚;从复音词数据看词汇复音化和构词法的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2期
3 刘斯翰;赋的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阮忠;战国文化的多元与散文风格的初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雪俊;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格独立化倾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小诗;《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新议[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大双;浅析春秋时期的讲史活动[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爱林;先唐俳优文化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华;孟子与齐鲁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景龙;赋体文与小说文体之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忠林;略论战国文化的分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9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