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文”与“学”之间(1929-1949)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提出问题与若干思考
第二节 研究综述:回顾与前瞻
第三节 研究范围、角度与方法
第一章 “论人论艺”的学术旨趣:钱锺书与前辈学人
第一节 “谈心说艺”与“性情旨趣”——钱锺书与陈衍
第二节 “评人论诗”的才气与风骨——钱锺书笔下的前辈学人
第三节 “退记所言,以备遗忘”的追怀与记叙——《石语》与《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第二章 “求知”与“求真”的文艺姿态:钱锺书早期衡文考论
第一节 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文学
第二节 感性与理性之“交融”与“演绎”——钱锺书的“不隔”说
第三节 通向“他者”,跨越“差异”——钱锺书与中外对话
第三章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路:钱锺书文学文体的多元选择
第一节 “互补互渗”的用典之意——《围城》的互文性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自由空间和可能性——《写在人生边上》的解读策略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凭空臆造之“美”——《人·兽·鬼》的陌生化效果
第四章 “趣味”、“学识”与“感悟”:钱锺书述学文体考察
第一节 “失落”与“寻找”——时代变迁中的问题意识与写作姿态
第二节 以“文言”述学——关于钱锺书学术写作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旁征博引”的文风,“阐释循环”的内涵——对钱锺书式“述学文体”及其合理性
第五章 “文”与“学”之间的钱锺书
第一节 对话与互动中的“成长”
第二节 走不完的“读书”之路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及今后钱锺书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彬;几乎笑尽天下——评《围城》的冷嘲冷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林祥征;钱锺书先生的《诗经》艺术研究述评[J];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黄波;;钱锺书必须瞧得起谁[J];同舟共进;2003年10期
4 文楚;;恩师钱锺书的“痴气”与勇气[J];世纪;2009年06期
5 敏泽;钱锺书先生谈“意象”[J];文学遗产;2000年02期
6 宋静茹;他们都老了吗 他们在哪里啊[J];布老虎青春文学;2004年01期
7 王培军;;钱锺书《也是集》的书名及其他[J];博览群书;2008年12期
8 陆文虎;;孤独的境界——解读钱锺书的为人为学境界[J];艺术广角;2011年03期
9 吴学昭;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J];教书育人;2004年07期
10 留白;;读钱札记二则[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知延(Han Jiyeon);钱锺书:“文”与“学”之间(1929-1949)[D];北京大学;2013年
2 刘涛;钱锺书语言本体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姜晓云;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羽;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上海大学;2010年
10 葛中俊;钱锺书视域中的翻译之名与译品之实[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昂;钱锺书与基督教文化[D];苏州大学;2011年
2 周光明;论“钱锺书现象”[D];华侨大学;2003年
3 杨春艳;叔本华思想对钱锺书小说创作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9年
4 邓燕芳;钱锺书《管锥编·周易正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郭勇;钱锺书与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月芳;钱锺书诗学思想发微[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小玲;《管锥编》辞赋研究概论[D];湖南大学;2008年
8 周慧;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锺书[D];中南大学;2008年
9 聂友军;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沈洁;知识分子、文革反思与消费热潮[D];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3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7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