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沈从文个人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15:08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现代意义上个人观念的诞生、演进和形成的历史。作为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沈从文对人、对个人、对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设计,贯穿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和文论思考中。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观转型,得益于来自两个方面的精神力量:一是通过对传统社会文化对个人的禁锢与压迫的批判,而引发出来的个性解放思潮,二是在近现代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即民族生存危机的语境下,迸发出的个体自强与民族富强的精神诉求。对于沈从文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军阀混战和封建专制的社会乱象,自私、虚伪、不求上进的国民素质的现状等让人看不到国家民族希望的种种现实,是沈从文现代个人观形成的直接原因。 沈从文对现代个人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层面的现代个人,即从传统松散的个人走向具有民族意识的国民。从政治责任角度看,沈从文认为,现代个人应当是一个有觉悟,有责任担当意识,为求民族独立,敢赴国难,不畏牺牲的个人,以此区别于那些麻木的、自求私利、慵懒度日的个人;从政治权利角度看,沈从文通过反英雄崇拜,反封建专制,而设计出一个专家政治的理想蓝图,以求理性之民主,体现出沈从文对现代社会个人政治权利的追求。没有政治权利的现实保证,所有现代个人的描述,都将是一纸空言。 二是伦理层面的现代个人。相对个人与群体等外部社会关系而言,沈从文将个性纳入到现代人格的重要位置,他针对的是传统社会对个性的抑制,主张人格独立同时又有担当的人生观。沈从文并未将这种个性主义转向一种远离社会、超离生活现实的个人;相对于个人与自我的内部世界而言,沈从文推崇一种自然的个人,这种尚自然,并非是一种退化为原始社会或者干脆退隐山林的遁世主义,而是对人性、对爱欲的真诚感悟与无条件敞开。同时,对自然的个人的推崇,表达了沈从文对现代知识教育对个人生命的异化的批判。 三是审美层面的现代个人。这是沈从文思考现代个人时,对民主理性(政治)和实践理性(伦理)力所不及处的一种补充。从此岸的现实层面而言,沈从文建构出一个唯情唯爱的个人。爱,是沈从文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理想设定,也是现代个人面对艰难现实和非理性命运的一种生命境界。而在彼岸的抽象层面,沈从文通过对现代中国都市和乡村民众各种生存方式和生命意识的考量发现,人需要一种神性。沈从文力图重建生命的神性维度,一种超越现实生存的非功利维度。以保持对现实生存审视和批判的精神指引,对于现代中国已被各种社会乱象搅乱了的精神世界里,神性指向人更高层面的信仰,而具有宗教性的疗救功能。 总而言之,沈从文对现代个人的思考,既有政治责任层面追求,也有政治权利层面的保证;既有群己关系中的独立个性,又有内心澄明,拒绝异化的自然回归;既有爱与悲悯的现实关怀,又有向往神性的诗性信仰,所思甚深,应当好好挖掘并载入近现代思想史。
【学位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沈从文思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沈从文个人观提出的背景
第一章 重造民族:沈从文政治个人观
    第一节 求民族独立的个人
    第二节 秉民主理性的个人
第二章 回到本心:沈从文伦理个人观
    第一节 尊个性的个人
    第二节 尚自然的个人
第三章 走向诗性:沈从文审美个人观
    第一节 唯情的个人
    第二节 神性的个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军民;;沈从文伦理思想的文学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刘保昌;沈从文与道家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费虹;;论沈从文的苗族文化心理[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4 谭璐;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傩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晓虹;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罗春兰;沈从文创作中的湘楚文化特质[J];江汉论坛;2003年03期

7 华济时;略论沈从文的文艺思想(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简德彬;一个人和一个谜——沈从文散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9 王继志;“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评沈从文的文学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10 吴立昌;沈从文与左翼文学——兼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肖;沈从文的文化谱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84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84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