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武则天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11-21 18:49
   本文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为主,以传统文献学、目录学为基础,兼顾心理学、西方叙事学、性别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对武则天故事个案进行研究。 总体看来,武则天故事有两个层面,官方文字记载与民间口头传说,分别出现了贬低和褒扬两种相反的倾向。在官方男权文化框架中,如果不能成为“天使”,那么就必须成为“魔鬼”。这是积极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作用的结果。官方的武则天形象是一个被正统文化过滤过的,被不同群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改变、加工、制造出来的多种观念的载体,是主流文化的产物。民间故事中的武则天形象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从纵向上看,武则天故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发轫期、沿承期、转型期和繁荣期。唐五代是发轫期:这时关于武则天的记载比较分散,多是片断性的、独立的小故事。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是后世撰写武则天故事的起点。唐代的武则天故事都是在她的子孙当政时流传的,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王朝,孝道及“为尊者讳”的原则使唐代的武则天形象总体上接近历史。宋元是沿承期:也是无顾忌地评价武则天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作品沿袭了唐代的思路,并按照编撰者的主观意识开始甄别和分类。由于靖康之变、南宋偏安、元蒙入主中原,武则天故事在原本反对“异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反对“异族”的思想,笼罩在正统性和民族性的观念之下。明代是转型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武则天颠覆了传统基于史实之上的描绘,在小说和戏曲中出现了刻意歪曲,恶意贬损的倾向,产生了一大批艳情小说。清代是繁荣期:各种文体中都有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并出现了妖魔化武则天的倾向。 从横向上看,武则天故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性别文化的基础上展开。每章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第一节是武则天与该主题的概说,然后按照时代顺序梳理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的流变、特点及文化内涵,最后一节是关于此类故事文学规律的总结,尤其注意考查故事从史学向文学移位的动态轨迹。论文整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关于武则天材料的文献综述。按照朝代的顺序排列,在朝代之下按照体裁分为历史典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诗文等。每部作品简要介绍作品的体裁、作者、著录情况、版本及与武则天相关的内容等。 第二章是武则天故事中的女子干政主题。对武则天皇位正统性的批判贯穿始终。唐代的文本相对客观地展现武则天的功过,包括后宫干政与女皇执政两部分;宋元时期从正统性的角度批判武则天的僭越行为;明代武则天成为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她的政治能力被弱化;清代把武则天丑化为祸水,并出现了此类故事中唯一的正面形象——支持女性参政的理想明君。 第三章是武则天故事中的转世报应主题。武则天与转世报应主题的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武则天对转世说法的利用。她利用佛教作为自己问鼎皇位的舆论先导,把它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和理论武器。另一条线索是封建士大夫阶层运用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惩罚武则天,歪曲她的形象。唐宋时期女皇利用佛教登基;元明时期人们用因果报应观念诋毁女皇形象;清代人给武则天安排了皈依的结局。 第四章是武则天故事中的神秘文化主题。皇权必须被神化才具有威慑力。超现实的故事使君权在合法性之上更具有神秘性,从而变得不可置疑。唐宋时期的神秘故事主要是出于“圣人有异表”的观念和帝王出身不凡的思维定势;元明时期集中于武则天登基是天命所在;清代的此类故事把武则天神化。总的说来,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命由天定、君权神授的思想。 第五章是武则天故事中的不伦之恋主题。讲述的是武则天的情感生活,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武则天与唐太宗、唐高宗的故事,另一条是武则天与男宠的故事。前者是公开化的夫妻,后者则是不见光的地下情人。前者是武则天攀登权利的阶梯,后者则是她晚年生活的开心果。前者因为触犯“乱伦”的禁忌而受人诟病,后者则因败坏“妇德”而成为众矢之的。唐宋时期,这些故事大体符合史实;宋元时则把反面因素夸大;从明代开始,两条线索并拢,都朝着艳情化的方面发展;清代武则天被全面妖魔化。 武则天被丑化,是封建社会性别哲学泛化到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出现的一种歧视现象。武则天故事总体上经历了从政治主题到情欲主题的转换,这是男性把政治失败转移到两性的战场上来,把武则天从政治领域排挤出去的结果。皇权强化的附带作用;男权文化的排斥作用;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恶魔效应的夸大作用使武则天的形象每况愈下。故事中武则天的话语早已经被男性霸权的口水所淹没,她被物化成一个符号,一个无意义的空洞能指,成为作者具有虐她性质的个人意志的伸张。武则天形象在传统文化中承担了补偿、宣泄、教育等功能。她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女性地位的起伏而波动,成为男女政治博弈的风向标。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武则天故事研究范围
    二、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第一章 武则天故事文献综述
    第一节 唐五代武则天故事文献综述
        1.1.1 历史典籍类
        1.1.2 小说笔记类
        1.1.3 诗文及绘画等
    第二节 宋元时期武则天故事文献综述
        1.2.1 历史典籍类
        1.2.2 类书类
        1.2.3 笔记小说类
        1.2.4 戏曲类
        1.2.5 诗文等类
    第三节 明代武则天故事文献综述
        1.3.1 小说类
        1.3.2 戏曲类
        1.3.3 绘画类
    第四节 清代武则天故事文献综述
        1.4.1 小说类
        1.4.2 戏曲类
        1.4.3 诗歌类
        1.4.4 总集类
第二章 武则天故事与女子干政主题
    第一节 武则天与女子干政现象概说
        2.1.1 古代女子干政现象
        2.1.2 统治者与女子干政
        2.1.3 武则天与女子干政
    第二节 唐五代:承认女主执政客观评价功过
        2.2.1 正面评价:如实记录言行
            2.2.1.1 骆宾王故事的文本流变
            2.2.1.2 造成文本差异原因分析
            2.2.1.3 骆宾王所承载文化意义
        2.2.2 反面评价:虚构网罗罪行
            2.2.2.1 当朝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2.2.2.2 中晚唐对武则天的批评
            2.2.2.3 五代人对武则天的指责
    第三节 宋元:批判异性执政反对异族统治
        2.3.1 含沙射影,借反对异性以反对异族
            2.3.1.1 北宋:反对武则天为参政后妃鸣警钟
            2.3.1.2 南宋:以武则天表达驱逐异族的愿望
            2.3.1.3 元代:借反对异性表达反对异族统治
        2.3.2 注此写彼,抬高骆宾王以贬武则天
            2.3.2.1 从毁誉参半到完全肯定
            2.3.2.2 从普通凡人到羽化登仙
        2.3.3 拨乱反正,塑造狄仁杰以维护正统
            2.3.3.1 小说中直谏的忠臣
            2.3.3.2 诗歌中单一的性格
            2.3.3.3 戏曲中丰富的形象
    第四节 明代:强化忠臣形象弱化执政能力
        2.4.1 诋毁武则天,严防女子干政
        2.4.2 拔高安金藏,反衬酷吏政治
            2.4.2.1 从写实性记载到传奇性描绘
            2.4.2.2 从片断性记载到纪传性描写
        2.4.3 塑造裴伷先,表现迫害忠良
    第五节 清代:丑化武氏形象寄予女性理想
        2.5.1 清代故事的时代特点
            2.5.1.1 女性缠足现象描写
            2.5.1.2 报纸发行行业介入
            2.5.1.3 以武则天影射慈禧
        2.5.2 叙事作品的形象丑化
            2.5.2.1 虚构骆宾王后代,壮大反对派声威
            2.5.2.2 续写安金藏故事,与复唐事业合流
            2.5.2.3 强化说唐之系列,丑化为红颜祸水
        2.5.3 女性参政的理想明君
            2.5.3.1 开设女科
            2.5.3.2 任命女官
            2.5.3.3 为女性翻案
    第六节 女子干政类故事的文学化历程
        2.6.1 人物形象上:从封建女皇到篡权僭主
            2.6.1.1 从正面减少到反面增多
            2.6.1.2 从客观描述到主观臆断
            2.6.1.3 从单面叙述到多面展现
        2.6.2 文学体裁上:从单一史料到众体兼备
        2.6.3 艺术手法上:从秉笔直书到编造虚构
            2.6.3.1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2.6.3.2 无中生有,夸张虚构
            2.6.3.3 主观臆断,削足适履
第三章 武则天故事与转世报应主题
    第一节 武则天与转世报应观念概说
        3.1.1 古代转世报应观念
        3.1.2 统治者与转世报应
        3.1.3 武则天与转世报应
    第二节 唐宋:利用佛教登基
        3.2.1 菩萨转世
            3.2.1.1 弥勒信仰渊源
            3.2.1.2 统治者的利用
            3.2.1.3 附会弥勒转世
        3.2.2 天女降生
            3.2.2.1 天女说法来源
            3.2.2.2 文学中的天女
    第三节 元明:诋毁女皇形象
        3.3.1 转世轮回的凄惨
        3.3.2 滞留冥界的无奈
    第四节 清代:安排最后归宿
        3.4.1 恶有恶报
        3.4.2 皈依结局
    第五节 佛教类故事的文学化历程
        3.5.1 人物形象上:从转世女佛到忏悔女尼
        3.5.2 叙事空间上:从单一空间到三界轮回
        3.5.3 结构内容上:从断线珍珠到伏脉千里
第四章 武则天故事与神秘文化主题
    第一节 武则天故事中所涉及到的神秘文化概说
        4.1.1 古代神秘文化现象
        4.1.2 统治者与神秘文化
        4.1.3 武则天与神秘文化
    第二节 唐宋:女皇登基的與论准备
        4.2.1 相术:圣人异表
            4.2.1.1 文本流变差异
            4.2.1.2 文化原因阐释
        4.2.2 预言:女主登基
            4.2.2.1 图谶
            4.2.2.2 预言
        4.2.3 鬼魂求助:泽被阴阳
            4.2.3.1 鬼魂求助故事的文学形态
            4.2.3.2 鬼魂故事盛行的文化阐释
            4.2.3.3 以鬼魂渲染武则天的能力
    第三节 元明:上苑催花的神秘色彩
        4.3.1 明代之前粉碎阴谋主题
            4.3.1.1 粉碎阴谋主题的断裂
            4.3.1.2 民间文学的补充演绎
        4.3.2 明代演变的三个新主题
            4.3.2.1 享乐主题
            4.3.2.2 祥瑞主题
            4.3.2.3 忠贞主题
        4.3.3 催花的文化意义及影响
            4.3.3.1 催花的文化意义
            4.3.3.2 催花故事的影响
    第四节 清代:星命说对女王的神化
        4.4.1 心月狐的星象学渊源
            4.4.1.1 星宿指代对象角度:心宿及心宿二都是帝王的代表
            4.4.1.2 宫廷建筑对应角度:心宿二对应的宫殿位置是明堂
            4.4.1.3 星次分野对应角度:心宿所对应的地理分野是豫州
            4.4.1.4 星象占卜吉凶角度:心宿二涉及到女主干政的问题
        4.4.2 武则天命运与占星术
            4.4.2.1 《镜花缘》中的描写
            4.4.2.2 其它小说中的表现
        4.4.3 星宿下凡的文化阐释
            4.4.3.1 道教文化与星神变化说
            4.4.3.2 原始思维的自然崇拜论
            4.4.3.3 天人合一思想的感应说
    第五节 神秘文化类故事的文学化历程
        4.5.1 人物形象上:从普通凡人到灵异神人
        4.5.2 感情色彩上:从一味贬低到真心褒扬
        4.5.3 结构内容上:从只言片语到连缀全篇
第五章 武则天故事与不伦之恋主题
    第一节 武则天与不伦之恋概说
        5.1.1 古代不伦之恋现象
        5.1.2 掌权者与不伦之恋
        5.1.3 武则天与不伦之恋
    第二节 唐五代:接近历史,写实化倾向
        5.2.1 异性对武则天的作用
            5.2.1.1 丈夫:攀登最高权利的阶梯
            5.2.1.2 面首:晚年生活的娱乐消遣
        5.2.2 武则天对面首的态度
            5.2.2.1 史书的记载
            5.2.2.2 文学的演绎
    第三节 宋元:抓住缺点,夸大化倾向
        5.3.1 扰乱宫闱的淫妇:文人士大夫对武则天的评价
        5.3.2 故意歪曲的恶妇:小说家们对后宫争宠的渲染
    第四节 明代:聚焦面首,艳情化倾向
        5.4.1 艳情化武则天的原因条件
            5.4.1.1 主观方面,武则天的吸引力
            5.4.1.2 客观方面,明代的社会氛围
        5.4.2 铺陈与张昌宗的游乐生活
        5.4.3 杜撰与薛敖曹的艳情故事
            5.4.3.1 薛敖曹的文学形象演变
            5.4.3.2 男性霸权与女性的失语
            5.4.3.3 结局的儒释道文化阐释
    第五节 清代:走向极端,妖魔化倾向
        5.5.1 色魔化的丈夫:唐太宗、唐高宗
            5.5.1.1 唐太宗
            5.5.1.2 唐高宗
        5.5.2 妖精化的自身:狐狸精
            5.5.2.1 漂亮迷人
            5.5.2.2 聪明多智
            5.5.2.3 红颜祸水
            5.5.2.4 风流淫荡
        5.5.3 妖魔化的后代:骡(驴)头太子
            5.5.3.1 骡(驴)的象征意义
            5.5.3.2 图腾文化泛化的结果
            5.5.3.3 文学传统的惯性作用
            5.5.3.4 伦理道德意识的影响
    第六节 不伦之恋类故事的文学化历程
        5.6.1 艺术形象上:从女皇到魔鬼
            5.6.1.1 男宠数量扩大化
            5.6.1.2 人物感情细腻化
            5.6.1.3 思想性格复杂化
        5.6.2 审美功能上:从垂鉴到宣泄
            5.6.2.1 教化育人功能
            5.6.2.2 心理补偿功能
            5.6.2.3 情绪宣泄功能
        5.6.3 叙事立场上:从传承到断层
            5.6.3.1 正面题材,向前推进
            5.6.3.2 涉及反面,加工改造
            5.6.3.3 反面题材,全部抛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义国;;庙会消亡境遇中的民间传说——以山西文水县武则天民间传说为例[J];沧桑;2009年05期

2 苏兴;;《武则天四大奇案》散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张钧,殷耀;人物形象与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化──从摩西·赫索格透视贝娄对社会与人生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3期

4 张志和;《事物纪原》成书于明代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陶瑞芝;论杜甫眼中的武则天[J];杜甫研究学刊;1997年03期

6 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翠改;;1990-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06期

8 郑心灵;;从历史到戏剧的启示——以情节和人物为例论《节侠记》的艺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10 陈辽;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本文编号:2893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3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