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新媒介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02 11:1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以及文学形态的日益丰富,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介时时刻刻都在全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媒介发展相适应的,当代文学的角色定位也完成了从精英化的意识形态向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转变,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并进一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大众化进程绝对可以概括为当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态势。当然,文学与不同传播媒介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文学形态,也使得当代文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传媒的介入与运作,而这种媒介化的操作又同时引发了文学的庸俗、媚俗、市场化、商业化等系列恶果。面对文学日渐没落、日益丧失其原有的高贵地位和高尚品格的现状,某些学者甚至发出“文学已死”的长叹,并将责任归咎于新兴媒介在掌握了文化领导权以后格调低下的走向。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新媒介形式与传统纸质媒介的关系,即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已经从外在的传输渠道内化为文学本身重要的构成维度之一,故而当代文学必然呈现某些与以往固有文学截然不同的特质,这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事例列举结合现状分析,按照媒介类型的不同分别阐述了影视剧媒介及网络媒介给文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冲击既拓展了文...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新媒介形式与纸媒介文学的关系
1.1 新媒介文学的到来与纸媒介文学的衰落
1.2 新媒介艺术对纸媒介文学传统的挑战
1.3 新媒介形式对于文学阅读习惯的冲击
1.4 新媒介时代来临与文学终结的论争
2 新媒介特征下的文学边界的敞开
2.1 文学观念的商业化、大众化转型
2.2 文学叙事的新闻化、信息化取向
2.3 文学表达的视觉化、娱乐化趋势
3 多媒介支撑下的文学形态的转换
3.1 影视媒介对传统文学样式的改造
3.1.1 影视媒介对精英文学的大众化编码
3.1.2 影视媒介对经典文学的再生性改写
3.1.3 影视媒介对传统文学的立体化扩充
3.2 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变异
3.2.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3.2.2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异
3.2.3 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媒体特征
3.3 数码媒介对传统媒介传播的突破
4 新媒介时代中文学的交融与重塑
4.1 新媒介转型中文学的发展与走势
4.2 新媒介环境中文学的地位与尊严
4.3 新媒介时代中文学的应激与挑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J]. 蒋晓丽,石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J]. 赵金,邵培仁. 青年记者. 2006(13)
[3]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J]. 刘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4]“后工具时代”与媒介的诗性诉求——兼论媒介的文学基因与审美质素[J]. 张邦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5]新媒介和后现代可能[J]. 邱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锻造传媒批评 加强文化自律——试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J]. 李红春. 理论学刊. 2006(05)
[7]论文学在电视时代的危机与发展出路[J]. 仲维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2005(03)
[9]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J]. 金元浦.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1)
[10]试谈文学场域中的现代传播媒介因素[J]. 李秀金. 理论学刊. 2004(02)
本文编号:2895215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新媒介形式与纸媒介文学的关系
1.1 新媒介文学的到来与纸媒介文学的衰落
1.2 新媒介艺术对纸媒介文学传统的挑战
1.3 新媒介形式对于文学阅读习惯的冲击
1.4 新媒介时代来临与文学终结的论争
2 新媒介特征下的文学边界的敞开
2.1 文学观念的商业化、大众化转型
2.2 文学叙事的新闻化、信息化取向
2.3 文学表达的视觉化、娱乐化趋势
3 多媒介支撑下的文学形态的转换
3.1 影视媒介对传统文学样式的改造
3.1.1 影视媒介对精英文学的大众化编码
3.1.2 影视媒介对经典文学的再生性改写
3.1.3 影视媒介对传统文学的立体化扩充
3.2 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学创作的变异
3.2.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3.2.2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异
3.2.3 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媒体特征
3.3 数码媒介对传统媒介传播的突破
4 新媒介时代中文学的交融与重塑
4.1 新媒介转型中文学的发展与走势
4.2 新媒介环境中文学的地位与尊严
4.3 新媒介时代中文学的应激与挑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J]. 蒋晓丽,石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J]. 赵金,邵培仁. 青年记者. 2006(13)
[3]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J]. 刘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4]“后工具时代”与媒介的诗性诉求——兼论媒介的文学基因与审美质素[J]. 张邦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5]新媒介和后现代可能[J]. 邱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6]锻造传媒批评 加强文化自律——试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J]. 李红春. 理论学刊. 2006(05)
[7]论文学在电视时代的危机与发展出路[J]. 仲维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2005(03)
[9]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J]. 金元浦.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1)
[10]试谈文学场域中的现代传播媒介因素[J]. 李秀金. 理论学刊. 2004(02)
本文编号:2895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