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23:48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著名学生社团之一,也是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个社团主要以傅斯年、罗家伦、徐彦等北大青年学生为主体。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及其《新潮》杂志的创办,无不受到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北大的确立。教学制度的改革转变了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开始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努力。尽管新潮社成员们的来源十分广泛,背景也很复杂,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有着自觉地研究学术的意识,在以同室同乡同学为主的人际交往联系过程中,这些人因为在彼此的理想、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在交往中彼此吸引,并最终结合成一个同人性质的社团。新潮社知识分子并未盲目追随师辈们,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新潮社知识分子独特的价值观念进行研究,首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改革后的北京大学这个主要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分析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以期对新潮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深入研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新潮社成员本...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1.1 转型期的时代背景
1.2 北京大学教育理念的改革
1.2.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1.2.2 整顿教师队伍
1.2.3 规范学生课外生活秩序
1.3 师生的共同努力
第2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2.1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
2.2 相似的受教育经历
2.3 以同室同乡同学为主的人际脉络的聚集
2.4 以研究学术为主的自觉结社意识
第3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内容
3.1 政治价值观
3.1.1 “五四”前激烈地批评时政
3.1.2 “五四”之后远离时政
3.2 文化价值观
3.2.1 以学术为本,文化优先为宗旨
3.2.2 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吸收
3.2.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3.3 道德价值观
3.3.1 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解放
3.3.2 关注妇女的解放,主张自己解放自己
3.4 文学价值观
3.4.1 重视白话文学观
3.4.2 重视人生问题的文学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编辑主体性与《新潮》特色研究[J]. 王小环.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浅谈《新潮》杂志的编辑策略[J]. 孟丹青.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3]《新潮》的历史、内容及编辑思想[J]. 蔡秋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4]新潮社的历史贡献及意义[J]. 胡少山. 沧桑. 2008(02)
[5]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 卢建军. 江淮论坛. 2006(04)
[6]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J]. 朱寿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新潮社新论[J]. 齐成民. 东岳论丛. 2002(02)
[8]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刊物比较[J]. 杨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1)
[9]新潮社始末片谈[J]. 张用蓬. 泰安师专学报. 2001(01)
[10]《新潮》与五四新文学[J]. 唐小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硕士论文
[1]新潮社社会伦理观研究[D]. 任璐.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新潮》编辑特色研究[D]. 王亚涛.河南大学 2008
[3]《新潮》与新文化运动[D]. 蔡秋彦.汕头大学 2007
[4]新潮社研究[D]. 刘心力.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 齐成民.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2878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1.1 转型期的时代背景
1.2 北京大学教育理念的改革
1.2.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1.2.2 整顿教师队伍
1.2.3 规范学生课外生活秩序
1.3 师生的共同努力
第2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2.1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
2.2 相似的受教育经历
2.3 以同室同乡同学为主的人际脉络的聚集
2.4 以研究学术为主的自觉结社意识
第3章 新潮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内容
3.1 政治价值观
3.1.1 “五四”前激烈地批评时政
3.1.2 “五四”之后远离时政
3.2 文化价值观
3.2.1 以学术为本,文化优先为宗旨
3.2.2 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吸收
3.2.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3.3 道德价值观
3.3.1 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解放
3.3.2 关注妇女的解放,主张自己解放自己
3.4 文学价值观
3.4.1 重视白话文学观
3.4.2 重视人生问题的文学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编辑主体性与《新潮》特色研究[J]. 王小环.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浅谈《新潮》杂志的编辑策略[J]. 孟丹青.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3]《新潮》的历史、内容及编辑思想[J]. 蔡秋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4]新潮社的历史贡献及意义[J]. 胡少山. 沧桑. 2008(02)
[5]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 卢建军. 江淮论坛. 2006(04)
[6]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J]. 朱寿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新潮社新论[J]. 齐成民. 东岳论丛. 2002(02)
[8]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刊物比较[J]. 杨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2(01)
[9]新潮社始末片谈[J]. 张用蓬. 泰安师专学报. 2001(01)
[10]《新潮》与五四新文学[J]. 唐小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硕士论文
[1]新潮社社会伦理观研究[D]. 任璐.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新潮》编辑特色研究[D]. 王亚涛.河南大学 2008
[3]《新潮》与新文化运动[D]. 蔡秋彦.汕头大学 2007
[4]新潮社研究[D]. 刘心力.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 齐成民.山东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2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2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