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的区域性差异与民族性整合
发布时间:2020-12-26 03:11
抗日战争的话题似乎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战争带给民族的教训与苦难却值得我们后辈去不断的反省思索。抗战文学是反映那段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困难无不投射在文学的字里行间里,如果以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审视抗战文学,也许会发现抗战文学在文学艺术价值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抗战文学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也不能忽视抗战精神对我们民族之魂的铸造与升华。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已历经六十余年之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其研究就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在对比、整合的视野下重新挖掘抗战文学的文学史价值。区域文学、民族主义、民族性、政治文化等概念是研究抗战文学民族性整合与区域性差异不可绕开的概念,在廓清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两个视角展开研究,即抗战文学的区域差异性与抗战文学的民族整合性,前者旨在构建一种政治视野下的比较框架,对抗战时期各个区域的文化策略、政治心理、文学创作分别加以对比研究,以展现抗战文学的形式、内容、发展进程及对文学史的影响等在战争体制制衡下的独特性与丰...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抗战文学研究现状分析
第1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辨析
1.1 文学的区域性观念
1.2 民族性与民族主义
1.3 政治与政治文化
第2章 抗战文学思潮的区域性差异
2.1 文化策略的区域性差异
2.1.1 沦陷区的严酷与野蛮
2.1.2 国统区的宽松与禁锢
2.1.3 解放区的开明与统一
2.2 区域间作家政治文化心理的差异
2.2.1 隐忍与潜行
2.2.2 高昂暴露与坚守自我
2.2.3 虔诚与徘徊
2.3 区域间文学创作的差异
第3章 抗战文学思潮的民族性整合
3.1 爱国主义传统影响下的民族性整合
3.1.1 爱国主义
3.1.2 舍生取义的古代爱国传统
3.1.3 自强不息的近代爱国传统
3.2 现实与传统张力下的民族性诉求
3.2.1 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理论
3.2.2 解放区的民族形式理论
3.3 民族意识统领下的文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3891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抗战文学研究现状分析
第1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辨析
1.1 文学的区域性观念
1.2 民族性与民族主义
1.3 政治与政治文化
第2章 抗战文学思潮的区域性差异
2.1 文化策略的区域性差异
2.1.1 沦陷区的严酷与野蛮
2.1.2 国统区的宽松与禁锢
2.1.3 解放区的开明与统一
2.2 区域间作家政治文化心理的差异
2.2.1 隐忍与潜行
2.2.2 高昂暴露与坚守自我
2.2.3 虔诚与徘徊
2.3 区域间文学创作的差异
第3章 抗战文学思潮的民族性整合
3.1 爱国主义传统影响下的民族性整合
3.1.1 爱国主义
3.1.2 舍生取义的古代爱国传统
3.1.3 自强不息的近代爱国传统
3.2 现实与传统张力下的民族性诉求
3.2.1 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理论
3.2.2 解放区的民族形式理论
3.3 民族意识统领下的文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38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3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