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牧场到金草地 ——论从“八十年代”走向宗教信仰的张承志
发布时间:2021-01-19 14:2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过文革的惨痛洗礼,一批具有人文知识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浮出历史表面。他们审视过去、发掘自我、高举着理想主义的大旗投入到社会建设,作家张承志便是其实一位。从红卫兵、到知青,再到祖国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张承志的八十年代创作囊括了这三种身份转换的精神嬗变,与八十年代的所有青年人一样,在追求自由、追求浪漫、理想的道路上,他具有孜孜不倦的生命力和振臂一呼的激情。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八十年末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大批具有“广场意识”的知识分子在职业道路和精神走向的选择上开始出现转向和分化。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的张承志持续了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和找寻精神归宿的理想主义特征,并把这种理想变得更加深刻、更加理性,而最终指向了宗教。本文以回溯、研究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不同现象,以及张承志在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中创作气质的坚持和改变为划分依据,将文章分为三个章节,以历时性的追溯作者写作观的发展轨迹,从而反思历史,反思文化、反思现在。首先,在第一章确立什么是“八十年代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张承志在八十年代的创作基调。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大众文化开始蔓延,精英...
【文章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国内张承志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缘起、意义和全文布局
第一章 “造作”的辽阔牧场——张承志的“八十年代人”情怀
一、 何谓“八十年代人”
1、 未尽的“新启蒙”
2、 张承志——“前红卫兵”身份
二、 “牧民”张承志
1、 由红卫兵变成“新人”
2、 赞颂“母亲——人民”
三、 张承志的理想主义
1、 “新人”再一次失去了庇佑
2、 “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
第二章 “八十年代人”在九十年代的变化发展
一、 大众文化的蔓延和精英文化的缺席
1、 大众文化的蔓延
2、 精英文化的缺席
二、 “人文精神大讨论”和“以笔为旗”的张承志
1、 “人文精神大讨论”
2、 “以笔为旗”的张承志
第三章 心灵的草地—张承志的宗教意识
一、 由混沌走向清晰的心灵
1、 《金牧场》的改写
2、 向着信仰的长旅
二、 张承志与哲合忍耶
1、 《心灵史》的问世
2、 张承志的宗教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罗姆的“自由观”解读[J]. 张兆亮,宋明爽. 重庆与世界. 2011(03)
[2]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J]. 旷新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复调的探询——张承志研究述评[J]. 黄发有. 回族研究. 2006(03)
[4]后现代状况──九十年代文化现状[J]. 梁海钢.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 汪晖. 天涯. 1997(05)
[6]生命体验与张承志的语言激流[J]. 李咏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7]重复与递变:从《金牧场》到《金草地》[J]. 高秀芹. 小说评论. 1996(05)
[8]张承志神话:后新时期的人间喜剧[J]. 张颐武. 文学自由谈. 1995(02)
[9]张承志论[J]. 薛毅. 上海文学. 1995(02)
[10]神圣价值独白:张承志的散文[J]. 李咏吟.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1)
本文编号:2987163
【文章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国内张承志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缘起、意义和全文布局
第一章 “造作”的辽阔牧场——张承志的“八十年代人”情怀
一、 何谓“八十年代人”
1、 未尽的“新启蒙”
2、 张承志——“前红卫兵”身份
二、 “牧民”张承志
1、 由红卫兵变成“新人”
2、 赞颂“母亲——人民”
三、 张承志的理想主义
1、 “新人”再一次失去了庇佑
2、 “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
第二章 “八十年代人”在九十年代的变化发展
一、 大众文化的蔓延和精英文化的缺席
1、 大众文化的蔓延
2、 精英文化的缺席
二、 “人文精神大讨论”和“以笔为旗”的张承志
1、 “人文精神大讨论”
2、 “以笔为旗”的张承志
第三章 心灵的草地—张承志的宗教意识
一、 由混沌走向清晰的心灵
1、 《金牧场》的改写
2、 向着信仰的长旅
二、 张承志与哲合忍耶
1、 《心灵史》的问世
2、 张承志的宗教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罗姆的“自由观”解读[J]. 张兆亮,宋明爽. 重庆与世界. 2011(03)
[2]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J]. 旷新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复调的探询——张承志研究述评[J]. 黄发有. 回族研究. 2006(03)
[4]后现代状况──九十年代文化现状[J]. 梁海钢.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
[5]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 汪晖. 天涯. 1997(05)
[6]生命体验与张承志的语言激流[J]. 李咏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7]重复与递变:从《金牧场》到《金草地》[J]. 高秀芹. 小说评论. 1996(05)
[8]张承志神话:后新时期的人间喜剧[J]. 张颐武. 文学自由谈. 1995(02)
[9]张承志论[J]. 薛毅. 上海文学. 1995(02)
[10]神圣价值独白:张承志的散文[J]. 李咏吟.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1)
本文编号:2987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8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