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1-01-29 16:23
叶公超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同时代人中已颇负盛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叶公超有着完备的西学教育背景,由于受到英美现代派文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文艺思想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点。叶公超坚持一种主张文学自由的文学本体观。他的文学活动体现在诗学理论的建设、文学教育、文学编辑、文学译介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叶公超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公超最早在中国翻译和研究以伍尔夫的小说、艾略特的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将艾略特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的诗歌理论受到艾略特诗论的影响,同时又能植根于中国语言环境,见解独到,对新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批评方面,叶公超受到艾略特、瑞恰兹等后来被称为“新批评”派文学批评的影响,提倡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实际批评。叶公超曾执教于清华、北大等高校,在13年的教学生涯中,弦歌不断,影响了整整一代学人。他还曾参与《新月》和《学文》两份杂志的编辑工作,直接影响了《新月》后期风格的转变,并在编辑期间积极提携新人。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叶公超的教育背景,以及叶公超在文学教育、文学编辑、文学作品译介中对现...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叶公超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一、 行走于中西学界
二、 译介现代主义作家作品
三、 创办《新月》与《学文》
第三章 叶公超的诗学理论
一、 叶公超对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接受与研究
(一) 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
(二) 叶公超对艾略特的研究
二、 叶公超独具现代主义色彩的诗学理论
(一) 文学基本理论
(二) 诗歌理论
第四章 叶公超的文学批评实践
一、 叶公超论小说和散文
二、 叶公超评徐志摩和鲁迅
第五章 叶公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一、 叶公超新诗理论的影响和传承
(一) 新诗形式论的影响
(二) 对“知性”诗的追求
(三) 叶公超的诗歌理论对同时代人的影响
二、 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A.叶公超先生简要年谱(1904——1939)
附录B.叶公超先生重要著作(编、译)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旧诗之争中的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J]. 陈太胜.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1)
[2]现代主义的倡导:叶公超的文学批评[J]. 陈太胜. 文化与诗学. 2009(01)
[3]叶公超的文学思想与“新批评”理论[J]. 赵凌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J]. 季剑青.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1)
[5]论现代派的知性诗学[J]. 曹万生. 文学评论. 2007(02)
[6]学者的摇篮——论叶公超在新月时期的编辑活动[J]. 刘群. 兰州学刊. 2006(04)
[7]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J]. 曹万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8]叶公超文学批评的观念和风格[J]. 季桂起. 北方论丛. 2004(06)
[9]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董洪川.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10]从“意象”到“象征”:30年代汉语象征诗学的拓展——以废名、卞之琳、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为例[J]. 贺昌盛.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3)
博士论文
[1]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 汪云霞.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叶公超文学批评研究[D]. 孙丹.辽宁大学 2012
[2]叶公超的诗歌批评[D]. 张治国.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叶公超诗学思想及其渊源[D]. 沈宏芬.中南大学 2008
[4]叶公超文学批评观述评[D]. 隋欣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07192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叶公超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一、 行走于中西学界
二、 译介现代主义作家作品
三、 创办《新月》与《学文》
第三章 叶公超的诗学理论
一、 叶公超对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接受与研究
(一) 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
(二) 叶公超对艾略特的研究
二、 叶公超独具现代主义色彩的诗学理论
(一) 文学基本理论
(二) 诗歌理论
第四章 叶公超的文学批评实践
一、 叶公超论小说和散文
二、 叶公超评徐志摩和鲁迅
第五章 叶公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一、 叶公超新诗理论的影响和传承
(一) 新诗形式论的影响
(二) 对“知性”诗的追求
(三) 叶公超的诗歌理论对同时代人的影响
二、 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A.叶公超先生简要年谱(1904——1939)
附录B.叶公超先生重要著作(编、译)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旧诗之争中的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J]. 陈太胜.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1)
[2]现代主义的倡导:叶公超的文学批评[J]. 陈太胜. 文化与诗学. 2009(01)
[3]叶公超的文学思想与“新批评”理论[J]. 赵凌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J]. 季剑青.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1)
[5]论现代派的知性诗学[J]. 曹万生. 文学评论. 2007(02)
[6]学者的摇篮——论叶公超在新月时期的编辑活动[J]. 刘群. 兰州学刊. 2006(04)
[7]1930年代清华新诗学家的新批评引入与实践[J]. 曹万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8]叶公超文学批评的观念和风格[J]. 季桂起. 北方论丛. 2004(06)
[9]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董洪川.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10]从“意象”到“象征”:30年代汉语象征诗学的拓展——以废名、卞之琳、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为例[J]. 贺昌盛.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3)
博士论文
[1]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 汪云霞.武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叶公超文学批评研究[D]. 孙丹.辽宁大学 2012
[2]叶公超的诗歌批评[D]. 张治国.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叶公超诗学思想及其渊源[D]. 沈宏芬.中南大学 2008
[4]叶公超文学批评观述评[D]. 隋欣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07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0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