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虚静”论的多维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1-02-05 20:06
  虚静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倍受关注的重要思想之一。虚静论最初由道家一派提出,却又得到各家各派的不同响应,后来历代的文论家在不同的文化层面都有对其作过阐述;它导源于宇宙本体论或哲学本体论,却又扩展影响到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众多层面。虚静论的思想渊源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本体性之虚静包含着三个层面的理论内涵:一,虚静是道的本质属性,是道的一种内在的存在状态。二,虚静是万物的本性。虚无、虚静是道的本质属性,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诚然万物也都秉承了“道”的空寂虚无的本质属性。三,虚静是万物的归宿。当万物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时,才体现其自身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虚静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论域中的表现为:虚静认识论,即是排除了外物干扰、主观偏见而对于天地一切事物的洞悉审视;虚静生存论,即是认清人的生存的意义,探求生命的本性,以一种理想性的完美性的生存方式为归宿;虚静创作论,即是指排除一切外物及内在主观杂念的束缚,保持内心的澄明、寂静,从而为艺术创作作好铺垫,亦即虚静之心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虚静鉴赏论,即是指鉴赏主体要忘物忘我,保持纯净宁洁之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审美境界。虚静论不仅内涵丰富,而...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虚静论的理论渊源
    (一) 虚静是道的本质属性,是道的一种存在状态
        1、 本源性之“道”
        2、 虚无性之“道”
        3、 无意志性之“道”
    (二) 虚静是万物的本性
    (三) 虚静是万物的归宿
二、 虚静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论域中的发展
    (一) 认识论层面的虚静说
        1、 什么是最高的真知
        2、 怎样达到这种真知
    (二) 生存论层面的虚静说
        1、 “内与外”
        2、 “致虚极,守静笃”
        3、 “万物与我为一”
    (三) 创作论层面的虚静说
        1、 虚静论在技艺创造方面的体现
        2、 虚静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体现
        3、 虚静论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体现
    (四) 鉴赏论层面的虚静说
        1、 虚静与“物我两忘”
        2、 虚静与自然美
        3、 虚静与意境
三、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J]. 肖坤.  文教资料. 2011(25)
[2]浅析“虚静”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 朱晓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3)
[3]论道家虚静之道与当代人生命健康[J]. 吕有云.  学术论坛. 2010(07)
[4]浅谈古典文艺理论中“虚静”范畴[J]. 蔡秀才.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3)
[5]传统“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J]. 武克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6]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J]. 马雪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7]虚静探奥[J]. 郭继民.  中国道教. 2010(01)
[8]古典文艺理论中“虚静”范畴的哲学探赜[J]. 韩聃.  学习与探索. 2010(01)
[9]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J]. 羊草.  美术向导. 2009(04)
[10]虚静的美学意义——从审美观照的视角出发[J]. 刘春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本文编号:3019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19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