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打工文学”的制度生产及文化政治

发布时间:2021-02-21 07: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非“打工文学”文本,而是关注“打工文学”的生产过程。通过对这一“让底层说话”的文化政治实践进行制度分析,回应“属下能否说话”、“底层能否自我表述”的追问。第一章从“打工文学”的发现与命名争议入手,细致梳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介绍其通过不断被阐释而获得意义的过程。第二章在文学制度作用的视角下探讨“打工文学的生产”。首先说明“打工文学”发现过程中深圳文化机构所起到的直接推动作用。其次分析在“打工文学”的语境下,作协体系如何通过其“认定”与“范型”的功能实现“打工者”与“作家”间的身份区隔和跨越。第三章从“打工文学”的发表渠道、获奖情况入手,描述其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主流话语体系的现实状况。分析其被纳入“底层文学”的框架下进行讨论的策略,解释其走向主流的现实语境和深层原因。第四章以斯皮瓦克“底层能说话么”理论为对话对象,分析“打工文学”本身所呈现的三组悖论,即“打工”与“文学”的背离、作协体制与文学实践的矛盾、知识分子与底层表述的悖论。说明在这一实践中,底层自我表述可能性的消解。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打工文学"的发现与命名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打工文学"与打工者写作的发现
    第二节 现身文坛:"打工文学"的命名
第二章 "打工文学"的生产
    第一节 深圳市文化机构的直接推动
    第二节 作家职业化与作协体制的"认定"功能
    第三节 作协的"范型"功能
第三章 "打工文学":以底层的名义
    第一节 发表渠道与获奖情况的转变趋势
    第二节 "打工文学"与底层话语的结合
第四章 底层能说话么
    第一节 "打工"与"文学"的背离
    第二节 作协体制与实际的脱离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底层描述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 刘旭.  文艺争鸣. 2010(23)
[2]深圳打工文学的境遇与提升[J]. 南翔.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06)
[3]从文坛“80后”反思当下文学体制[J]. 马小敏.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6)
[4]文学生产消费的一体性与“打工文学”的双重根性[J]. 潘桂林.  长江学术. 2010(04)
[5]论农民工题材小说——关于底层叙事的差异[J]. 周水涛.  文学评论. 2010(05)
[6]郑小琼:从打工妹到农民工的“代言人”[J]. 敖荣祥.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04)
[7]关于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的对话[J]. 杨宏海,李云雷.  文艺争鸣. 2010(15)
[8]当代变革中的自我认识重构——序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评论集》[J]. 李敬泽.  文艺争鸣. 2010(15)
[9]底层叙事的困境与开拓——王十月打工文学作品漫评[J]. 王真栋,程小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7)
[10]文艺体制与作家协会[J]. 李洁非.  小说评论. 2010(04)



本文编号:3044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44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