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星《四史评议》的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02:52
李景星说“吾国文章渊薮,《左传》而外,首推《史记》,故本书于《史记》文法论之特详。”李氏一书,后来者既可以从文法上去研究,当然亦可从史学上去研究。本文着重对《四史评议》进行文学研究。本文首先介绍李景星生平以及《四史评议》的成书经历。第二章是全文的中心,对《四史评议》进行文学评点,分五部分来讲述,从叙事的谋篇布局、安章心法、辞章缜丽、叙事艺术和其他文学评议来讲述。第三章,根据李氏对四史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在这一章,对李氏班马异同的评议进行剖析,从选材编排,行文风格,语言文字进行比较。并且《史记》对三者的影响也有所发现。
【文章来源】: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第一节 李景星生平
第二节 《四史评议》成书经过
第三节 李景星评议四史的方法
第二章 《四史评议》的文学评点
第一节 评四史谋篇之义例
第二节 评四史安章之心法
第三节 评四史辞章之缜丽
第四节 评叙事艺术的现代特征
第五节 其他文学方面的评议
第三章 李景星对四史的文学比较
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李氏的比较其一:班马异同
第三节 史记对后三史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赵翼与王鸣盛对“前四史”的批评[J]. 刘开军. 东岳论丛. 2009(05)
[2]论司马迁《史记》文史张力的审美价值[J]. 王长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试论“闲笔”[J]. 王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4]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J].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5]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 陈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2)
[6]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J]. 俞樟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86(01)
硕士论文
[1]牛运震《史记评注》研究[D]. 张亚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清代山东史学初探[D]. 陈丽珍.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0327
【文章来源】: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第一节 李景星生平
第二节 《四史评议》成书经过
第三节 李景星评议四史的方法
第二章 《四史评议》的文学评点
第一节 评四史谋篇之义例
第二节 评四史安章之心法
第三节 评四史辞章之缜丽
第四节 评叙事艺术的现代特征
第五节 其他文学方面的评议
第三章 李景星对四史的文学比较
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李氏的比较其一:班马异同
第三节 史记对后三史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赵翼与王鸣盛对“前四史”的批评[J]. 刘开军. 东岳论丛. 2009(05)
[2]论司马迁《史记》文史张力的审美价值[J]. 王长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试论“闲笔”[J]. 王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4]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J].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5]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 陈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2)
[6]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J]. 俞樟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86(01)
硕士论文
[1]牛运震《史记评注》研究[D]. 张亚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清代山东史学初探[D]. 陈丽珍.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0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5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