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
发布时间:2021-03-23 05:07
“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原语文本在译入语语境流传中发生的与作者本意相背离的理解、翻译与阐释。本文针对目前创造性叛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理论阐发与历史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文本对读的基础上,分析、描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内涵、创造性叛逆在特定历史话语中的形态及其在译语语境中的文化意义。本文第一章引入了哲学阐释学,用理解的理论来解释、证明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合法性。受制于由意识形态、诗学与传统文化构成的前理解的支配,译者在与原作的对话中不可能返回到作者原意,翻译文本也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形成了对原作的背离。创造性叛逆表征着译者视域与文本自身携带的效果历史理解域之间的融合以及因之而带来的意义生发。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早期译本揭示了前理解如何使译者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背离了原诗,并且如何将自我想象投射于异域诗人。在这一阐述的基础上,描述了创造性叛逆的三个规定性特征:普遍性、历史性与原文规定性。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如果不延伸到主体性的探索就不会对创造性叛逆的发生、形态与价值有深入的了解。第二章对作者、译者、读者等创造性叛逆/翻译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求,明确了翻译话语实践...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史
二 问题、方法与目的
第一章 创造性叛逆—文化交流中的对抗与融合
第一节 哲学阐释学与创造性叛逆
一 决定着创造性叛逆的前理解
二 创造性叛逆—视域融合的表征
第二节 一个个案—《哀希腊》前期译本以及拜伦形象的分析
一 专为区区政见—梁启超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二 自哀与革命—马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 孤独的个体与传统文化—苏曼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创造性叛逆的规定性特点
一 普遍性
二 历史性
三 原文规定性
第二章 主体性研究
第一节 创造性叛逆的多重主体与主体间性
一 译者主体性对读者主体性的遮蔽
二 《宫女》的喻指—翻译话语中的多重主体与主体间性
第二节 接受环境的主体性与传统主体的消解
一 译语规范与权力话语中的译者主体性
二 接受环境的主体本质
三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第三章 意识形态的操纵
第一节 晚清小说话语与创造性叛逆
一 众声喧哗的晚清小说话语
二 创造性叛逆的杂多与狂欢
第二节 晚清翻译的两难—传播西学与抵制暴力的冲突
一 反暴力行为—《惨社会》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
二 抵抗、消解与固有道德的重新建构—吴跃人《毒蛇圈》评点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 林译小说中的创造性叛逆:形态与方式
第三节 传统文化视野下人物形象的杂合—凡尔纳《八十日环游记》中译人物形象分析
一 福格形象的创造性叛逆
二 阿黛形象的创造性叛逆
第四章 诗学的操纵
第一节 文言小说的影响
一 叙述者的隐去—林译《黑奴吁天录》中创造性叛逆的分析
二 间接引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吟边燕语》为例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影响
一 《黑奴传》中的白话小说程式
二 翻译叙述者的介入—以《毒蛇圈》、《电术奇谈》、《海底旅行》为例
结语
一 文化转向中的文化意义
二 重写翻译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J]. 查明建. 中国比较文学. 2005(01)
[2]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 王东风. 中国翻译. 2004(06)
[3]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04(03)
[4]论译学观念现代化[J]. 谢天振. 中国翻译. 2004(01)
[5]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马风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王东风. 中国翻译. 2003(05)
[7]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董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8)
[8]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阐释学角度分析[J]. 朱献珑. 山东外语教学. 2003(03)
[9]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J]. 张佩瑶. 中国翻译. 2003(02)
[10]实践第一 理论第二[J]. 许渊冲. 上海科技翻译. 2003(01)
本文编号:3095193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史
二 问题、方法与目的
第一章 创造性叛逆—文化交流中的对抗与融合
第一节 哲学阐释学与创造性叛逆
一 决定着创造性叛逆的前理解
二 创造性叛逆—视域融合的表征
第二节 一个个案—《哀希腊》前期译本以及拜伦形象的分析
一 专为区区政见—梁启超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二 自哀与革命—马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 孤独的个体与传统文化—苏曼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创造性叛逆的规定性特点
一 普遍性
二 历史性
三 原文规定性
第二章 主体性研究
第一节 创造性叛逆的多重主体与主体间性
一 译者主体性对读者主体性的遮蔽
二 《宫女》的喻指—翻译话语中的多重主体与主体间性
第二节 接受环境的主体性与传统主体的消解
一 译语规范与权力话语中的译者主体性
二 接受环境的主体本质
三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第三章 意识形态的操纵
第一节 晚清小说话语与创造性叛逆
一 众声喧哗的晚清小说话语
二 创造性叛逆的杂多与狂欢
第二节 晚清翻译的两难—传播西学与抵制暴力的冲突
一 反暴力行为—《惨社会》中的创造性叛逆分析
二 抵抗、消解与固有道德的重新建构—吴跃人《毒蛇圈》评点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 林译小说中的创造性叛逆:形态与方式
第三节 传统文化视野下人物形象的杂合—凡尔纳《八十日环游记》中译人物形象分析
一 福格形象的创造性叛逆
二 阿黛形象的创造性叛逆
第四章 诗学的操纵
第一节 文言小说的影响
一 叙述者的隐去—林译《黑奴吁天录》中创造性叛逆的分析
二 间接引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吟边燕语》为例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影响
一 《黑奴传》中的白话小说程式
二 翻译叙述者的介入—以《毒蛇圈》、《电术奇谈》、《海底旅行》为例
结语
一 文化转向中的文化意义
二 重写翻译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J]. 查明建. 中国比较文学. 2005(01)
[2]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 王东风. 中国翻译. 2004(06)
[3]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04(03)
[4]论译学观念现代化[J]. 谢天振. 中国翻译. 2004(01)
[5]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马风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王东风. 中国翻译. 2003(05)
[7]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董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8)
[8]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阐释学角度分析[J]. 朱献珑. 山东外语教学. 2003(03)
[9]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J]. 张佩瑶. 中国翻译. 2003(02)
[10]实践第一 理论第二[J]. 许渊冲. 上海科技翻译. 2003(01)
本文编号:309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9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