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支遁及其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18:34
  支遁是东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高僧。他以深厚的佛学及玄学思想得到名士欣赏。其文学创作也很有特点,尤其是其玄言诗地位不亚于孙绰、许询。本文主要探讨支遁其人及文学创作,由四章十一节组成,约八万字。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支遁生平、交友情况和时人对支遁的评价。通过相关文献可以得知支遁在当时具有高僧和名士的双重身份,支遁是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他一生不仅热衷于弘扬佛法、修建寺庙,而且乐于与名士交往,据《世说新语》、《高僧传》、《晋书》记载,与支遁交往的名士有二十几人,并且大多是当时社会上层。时人对支遁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大多数名士都欣赏支遁深厚的佛玄思想、不凡的神韵气质及善辩之才,而以王献之、王徽之为代表的年轻人则喜嘲笑支遁的外表并怀疑支遁的才华。通过这些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全面真实的支遁。另外,支遁生平中还有一些存疑,如他的籍贯、师从、是否参加兰亭诗会、墓地在何处等问题都是悬而未解的,论者已一一罗列归纳出来。第二章为支遁思想研究。首先,其思想体系核心为“即色义”,他从现象上认识“空”,从而解释万物皆空,这与玄学的以“无”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一致。另外,他对般若经的大小品有新认识,《大小品对...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支遁其人
    第一节 支遁生平事迹及存疑
    第二节 支遁交友情况
    第三节 时人对支遁的评价
第二章 支遁思想
    第一节 小大之别 即色是空
    第二节 任心逍遥 标新立异
    第三节 至人至境 终极追求
第三章 文学创作及特色
    第一节 《支遁集》版本比较研究
    第二节 支遁诗歌研究及特色
    第三节 赞体文研究
第四章 支遁的影响
    第一节 文学影响
    第二节 思想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支遁年谱
附录二:支遁诗文校注
读硕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 吕斌.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2]支遁卒年新说之商榷[J]. 单鹏.  求索. 2010(08)
[3]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与承继[J]. 邓联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4]《逍遥游》向郭义与支遁义勘会[J].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兰亭雅集与会人员考辨[J]. 孙明君.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2)
[6]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J]. 陈明,施萍婷.  敦煌研究. 2010(01)
[7]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注释[J]. 施萍婷.  敦煌研究. 2010(01)
[8]支遁原籍辨析[J]. 张建丽,李书吉.  晋阳学刊. 2010(01)
[9]支遁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交融中的学术史意义[J]. 张源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略论支遁的佛理玄言诗[J]. 张君梅.  文学遗产. 2008(02)

博士论文
[1]《世说新语》与佛教[D]. 戴丽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支遁集》校注[D]. 余彦芬.西北大学 2010
[2]支遁的审美人格境界[D]. 周晓华.四川师范大学 2005
[3]支遁“即色义”及其文化价值探析[D]. 唐积柏.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02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02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