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音乐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20:10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分四章。首先通过探讨东汉礼乐制度的变革及意义,研究东汉时期礼乐制度对音乐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对宫廷宗庙祭祀典礼用乐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很多宫廷宗庙祭祀典礼乐曲的产生与存在都依附于礼乐制度,并随着礼乐制度的变革而变革。第二对乐分四品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交代乐分四品产生的时间,对大予乐名称的来源以及含义进行界定,得出大予乐在明帝时期乃是朝廷用乐的总称,包括了四品乐的所有内容,同时交代了乐分四品对乐府研究的意义。对四品乐进行分类研究,对每一类别在明章时期的存在状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四分法具体把握东汉时期的音乐文学。第三探讨东汉歌谣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对歌谣内容的分析以及归类,将反映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作品集中起来,并对这些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它们表达的内容及情感,从中了解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对民谣中蕴含的偶像崇拜意识进行挖掘。东汉民谣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百姓歌颂官员的,这些歌谣表现了百姓对良吏的赞赏和崇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歌颂,带有一定的偶像崇拜意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东汉百姓的一种信仰。歌谣中也有对东汉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后对...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汉礼乐制度的变革及其意义
1.1 东汉初期礼乐制度建设现状
1.2 东汉礼乐制度对前朝的继承及基本状况
1.3 东汉礼乐制度的创新及意义
第二章 关于明帝时期乐分四品相关问题的研究
2.1 乐分四品产生及意义
2.2 大予乐
2.3 周颂雅乐
2.4 黄门鼓吹乐与短箫铙歌
第三章 东汉歌谣的社会文化意义
3.1 对民族关系的反映
3.2 偶像崇拜意识的显现
3.3 对东汉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四章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4.1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表现
4.2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原因
4.2.1 东汉统治阶层对音乐的倡导
4.2.2 民间歌颂习俗的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代诗歌的音乐传播[J]. 王立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礼乐对汉代诗歌的规范及意义[J]. 朱传梅.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2)
[3]汉画像中巫舞的表现形式及文化意义[J]. 顾颖.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4]古典遗韵与时代新声——论东汉文学的审美趣味[J]. 聂济冬. 齐鲁学刊. 2008(04)
[5]黄老思想在汉乐府诗歌中的反映[J]. 余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6]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J]. 郝利荣. 四川文物. 2008(02)
[7]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J].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8]汉乐、汉赋与汉诗——汉代诗赋的音乐性考察[J]. 陈松青. 中国文学研究. 2007(04)
[9]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意义[J]. 葛志毅. 邯郸学院学报. 2007(01)
[10]两汉掖庭女乐考论[J]. 许继起. 文学遗产. 2006(02)
博士论文
[1]汉代歌诗研究[D]. 刘旭青.扬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先秦两汉音乐文学研究[D]. 李翔宇.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7398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汉礼乐制度的变革及其意义
1.1 东汉初期礼乐制度建设现状
1.2 东汉礼乐制度对前朝的继承及基本状况
1.3 东汉礼乐制度的创新及意义
第二章 关于明帝时期乐分四品相关问题的研究
2.1 乐分四品产生及意义
2.2 大予乐
2.3 周颂雅乐
2.4 黄门鼓吹乐与短箫铙歌
第三章 东汉歌谣的社会文化意义
3.1 对民族关系的反映
3.2 偶像崇拜意识的显现
3.3 对东汉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四章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4.1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表现
4.2 东汉音乐文学兴盛的原因
4.2.1 东汉统治阶层对音乐的倡导
4.2.2 民间歌颂习俗的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代诗歌的音乐传播[J]. 王立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礼乐对汉代诗歌的规范及意义[J]. 朱传梅.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2)
[3]汉画像中巫舞的表现形式及文化意义[J]. 顾颖.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4]古典遗韵与时代新声——论东汉文学的审美趣味[J]. 聂济冬. 齐鲁学刊. 2008(04)
[5]黄老思想在汉乐府诗歌中的反映[J]. 余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6]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J]. 郝利荣. 四川文物. 2008(02)
[7]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J].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8]汉乐、汉赋与汉诗——汉代诗赋的音乐性考察[J]. 陈松青. 中国文学研究. 2007(04)
[9]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意义[J]. 葛志毅. 邯郸学院学报. 2007(01)
[10]两汉掖庭女乐考论[J]. 许继起. 文学遗产. 2006(02)
博士论文
[1]汉代歌诗研究[D]. 刘旭青.扬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先秦两汉音乐文学研究[D]. 李翔宇.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73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7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