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1 15:28
  本论文以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指清代人以作品选本、诗话词话、序跋等批评形式对女性文学所作的批评。本文从批评主体、批评对象和批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较全面地描述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在具体地阐释中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强调两性之间的关系对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作用,借助女性主义理论重新审视清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性别文化。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与余论。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生的时代背景展开论述。通过对社会思想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和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分析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兴盛的原因,并对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明代中后期的女性文学批评文本作出详细地考察,说明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盛并非横空出世的现象,这些方面都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得以生成的肥沃土壤。后三章以时间为顺序,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约合于顺治入关(1644)至康熙末年(1722)。这一阶段是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时期。由于明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已经势如破竹,清代的女性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清...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厘清几个术语: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性别偏颇
    三、建构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第一章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时代环境
    第一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思想环境
        一、明末清初的人性解放思潮
        二、清代中叶女性意识的倒退
        三、清末民初的女性解放思想
    第二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文学环境
        一、明清女性文学概貌
        二、通俗文学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关切
    第三节 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前奏
        一、明清女性诗话的开山之作:江盈科《闺秀诗评》
        二、晚明女性诗歌选集的畅销书:钟惺《名媛诗归》
        三、重文质轻德行的女性文学批评:郑文昂《名媛汇诗》
        四、女性文学存史意识的滥觞:赵世杰《古今女史》
第二章 顺康: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兴起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性别转变
        一、女性批评家的粉墨登场
        二、男性批评家的推波助澜
        三、男性批评家的政治选择
    第二节 清初女性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
        一、对明代女性文学的评论和总结
        二、重“才”轻“德”的评判倾向
        三、“宗经”:为女性文学正名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确立
        一、女性作品选本
        二、女性诗话
        三、序跋等单篇文章
第三章 雍乾嘉道: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批评主体身份的多元化
        一、文学家
        二、经史学家
        三、藏书家
        四、上层妇女
    第二节 向传统靠拢
        一、重树儒家诗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提倡“言之温厚,有风有雅”的女性文学
    第三节 女性意识的倒退
        一、以女性的德行评判女性文学
        二、以女性的身份为选录的标准
        三、“诗歌非妇女事”
    第四节 对女性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忧虑
        一、创作之难:“女子之诗,其工也,难于男子”
        二、传播之难:“闺秀之名,其传也,亦难于才士”
第四章 咸同光宣: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革新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自觉
        一、传统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二、新式的女性文学批评家
    第二节 清末女性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闺秀本色”与“去脂粉气”之争
        二、关注“新女性”及其创作
        三、批评对象的拓展:弹词、传奇等通俗文学
    第三节 批评形式的转变
        一、由选本向诗话的转变
        二、论诗诗趋渐成熟
余论
    一、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以女性诗为例
    二、清末民初女性文学批评的转型——以女性词为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377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77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