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中国之旅(1914-1949)
发布时间:2021-10-27 13:0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西学大量涌入的背景下,精神分析学说的传入不仅符合当时“个性解放”的主题,也促进了国人对“人”的认识,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更是延续至今。因此,本文以文学为中心,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梳理精神分析理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背景及途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学说大量地被引进,再加上“启蒙”所带来的对人个体的关注,国人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介绍成为必然。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欧美和日本。欧美作为直接的转播渠道,对精神分析理论传入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分为上下两篇,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1920至1929是初探期。精神分析理论原就属于心理学范畴,所以在我国最初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章多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渐渐地渗透到哲学、文学等领域。1930至1939为高潮期。这一阶段国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了解更加全面系统,并开始批判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章数量增多,有原著翻译进来,以及学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精神分析学...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精神分析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文化语境及传播途径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个性解放”和“人的文学”
第二节 引进和介绍弗洛伊德学说的两种途径
一 欧美
二 日本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上篇
第一节 中国第一篇介绍精神分析的文章
第二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20——1929)
一 “Psychoanalysis”的翻译
二 理论介绍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下篇
第一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30——1939)
一 高觉敷关于弗洛伊德著作的翻译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
二 章士钊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三 叶青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40——1949)
一 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
二 其它译著
第四章 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精神分析对批评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将精神分析运用于文学作品批评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鲁迅与“精神分析”
一 作家童年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郁达夫与精神分析
一 作家性格的形成
二 浪漫主义和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三 精神分析与郁达夫的作品
第三节 施蛰存与精神分析
一 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历程
二 解析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恨”与“梦”中的童年情结——《药》“看与被看”的精神分析[J]. 杨朴. 名作欣赏. 2012(05)
[2]欲望的阐释与理性的想象——施蛰存、徐訏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J]. 田建民. 文学评论. 2007(01)
[3]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J]. 杨迎平. 文艺理论研究. 2004(01)
[4]朱光潜与弗洛伊德[J]. 王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4)
[5]简论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J]. 陈厚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6]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流变[J]. 王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7]鲁迅心理小说初探[J]. 朱东宇,温希良. 求是学刊. 1987(05)
[8]弗洛伊德在中国现代文坛[J]. 吴立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6)
[9]论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J]. 赵宪章. 文学评论. 1987(03)
[10]潜意识与中国现代小说[J]. 余凤高. 江汉论坛. 1986(08)
本文编号:3461666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精神分析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文化语境及传播途径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个性解放”和“人的文学”
第二节 引进和介绍弗洛伊德学说的两种途径
一 欧美
二 日本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上篇
第一节 中国第一篇介绍精神分析的文章
第二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20——1929)
一 “Psychoanalysis”的翻译
二 理论介绍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和传播下篇
第一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30——1939)
一 高觉敷关于弗洛伊德著作的翻译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
二 章士钊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三 叶青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精神分析在中国(1940——1949)
一 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
二 其它译著
第四章 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精神分析对批评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将精神分析运用于文学作品批评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鲁迅与“精神分析”
一 作家童年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 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郁达夫与精神分析
一 作家性格的形成
二 浪漫主义和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三 精神分析与郁达夫的作品
第三节 施蛰存与精神分析
一 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历程
二 解析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恨”与“梦”中的童年情结——《药》“看与被看”的精神分析[J]. 杨朴. 名作欣赏. 2012(05)
[2]欲望的阐释与理性的想象——施蛰存、徐訏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J]. 田建民. 文学评论. 2007(01)
[3]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J]. 杨迎平. 文艺理论研究. 2004(01)
[4]朱光潜与弗洛伊德[J]. 王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4)
[5]简论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J]. 陈厚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6]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流变[J]. 王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7]鲁迅心理小说初探[J]. 朱东宇,温希良. 求是学刊. 1987(05)
[8]弗洛伊德在中国现代文坛[J]. 吴立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6)
[9]论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J]. 赵宪章. 文学评论. 1987(03)
[10]潜意识与中国现代小说[J]. 余凤高. 江汉论坛. 1986(08)
本文编号:3461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6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