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中论》考论三题
发布时间:2021-11-08 19:16
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生当汉末乱世,但思想并不消极,而是服膺儒学,积极入世。曾力疾应命于曹操,无奈被赋予文学侍从职位(今存作品大多作于此时),因此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中论》一书,是徐幹发愤寄意之作,实乃研究其思想与文学之关键,然未得足够重视。本文即以此书为主体,并以思想、文学为两翼,主要探讨了有关徐幹及其《中论》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三个方面,以期对徐幹思想的渊源、价值,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其一,徐幹思想体现了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回归,而在先秦儒学内部的理路选择上,则偏向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荀子一路。对此,以往的研究虽已指明,但未作细致分析,因而本文将分别从哲学思想层面、礼法思想层面以及教育思想层面进行扩展论析。其二,汉末社会批判思潮是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而作为批判思潮成员之一的徐幹,在有关名实、才性以及本末问题的叙述上皆存在较同时代人更为进步的观点。故本文就《中论》一书之思想时代承变性进行考论,以显示徐幹思想的时代性价值。其三,徐幹一生言语行事奉儒学为圭臬,其文学创作也离不开儒家文艺观之指导与规约。只有从思想层面出发,...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徐幹《中论》与荀学关系考论
第一节 哲学思想层面
一、天人观
二、人性论
第二节 礼法思想层面
一、隆礼尚贤
二、礼法并用
第三节 教育思想层面
一、强调“积”
二、强调“虚”
三、强调“验”
第二章 徐幹《中论》思想时代性承变考论
第一节 名实问题
第二节 才性问题
第三节 本末问题
第三章 徐幹《中论》之文艺思想与其文学创作关联考论
第一节 徐幹《中论》所反映的文艺思想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
二、贵言慎辞
三、崇中和之美
第二节 徐幹的文学创作之路
一、良禽择木而栖——早年的进取
二、超栖迟而无依——归曹后的沉潜
第三节 徐幹儒家文艺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与其文学成就之削弱
二、贵言慎辞与其沉潜内敛文风之形成
三、崇中尚和与其笃厚深沉文风之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与反思: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意义[J]. 罗传芳. 哲学研究. 2006(08)
[2]徐干论[J]. 顾农.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3]徐干《中论》版本考[J]. 韩格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8(01)
[4]从名实之争到本末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渊流初探[J]. 丁怀轸,丁怀超. 社会科学战线. 1987(04)
博士论文
[1]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研究[D]. 杨艾璐.辽宁大学 2010
[2]荀子礼论研究[D]. 乔安水.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荀子礼学研究[D]. 雷森.西南大学 2013
[2]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D]. 沈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论荀子的天人观[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D]. 张娟.重庆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4058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徐幹《中论》与荀学关系考论
第一节 哲学思想层面
一、天人观
二、人性论
第二节 礼法思想层面
一、隆礼尚贤
二、礼法并用
第三节 教育思想层面
一、强调“积”
二、强调“虚”
三、强调“验”
第二章 徐幹《中论》思想时代性承变考论
第一节 名实问题
第二节 才性问题
第三节 本末问题
第三章 徐幹《中论》之文艺思想与其文学创作关联考论
第一节 徐幹《中论》所反映的文艺思想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
二、贵言慎辞
三、崇中和之美
第二节 徐幹的文学创作之路
一、良禽择木而栖——早年的进取
二、超栖迟而无依——归曹后的沉潜
第三节 徐幹儒家文艺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重文艺政教功能与其文学成就之削弱
二、贵言慎辞与其沉潜内敛文风之形成
三、崇中尚和与其笃厚深沉文风之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与反思: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意义[J]. 罗传芳. 哲学研究. 2006(08)
[2]徐干论[J]. 顾农.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3]徐干《中论》版本考[J]. 韩格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8(01)
[4]从名实之争到本末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渊流初探[J]. 丁怀轸,丁怀超. 社会科学战线. 1987(04)
博士论文
[1]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研究[D]. 杨艾璐.辽宁大学 2010
[2]荀子礼论研究[D]. 乔安水.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荀子礼学研究[D]. 雷森.西南大学 2013
[2]徐幹、仲长统比较研究[D]. 沈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论荀子的天人观[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D]. 张娟.重庆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8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