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23:26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苏辙、苏过三人在贬谪岭南时期的心态与作品。首章为导论,简介研究动机、解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第二章解释绍圣年间新党复兴的原因,包括君主的心理、党争激化引致报复等等,亦描述谪命对苏家的影响,包括家族离散,而苏氏兄弟两人心理准备之多寡亦影响到他们对逆境的对应;第三章阐述贬谪生活对苏氏家族的各项挑战,包括政治压力、恶劣自然环境等等,以及他们的对应方式,包括寄托于山水、艺术,借助亲朋支持及对上天的祈求,另觅意义,调适心理等;第四章考察苏轼父子的唱和诗和同题诗:第五章展示苏轼、苏辙如何通过经典注解,包括苏轼注《易》、《书》、《论语》,苏辙注《老子》,以重构他们的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第六章分析三人的史论。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解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绍述变法、贬谪命令对苏氏兄弟的冲击
    第一节 新党绍述的成因及其对苏氏兄弟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苏辙在政争中的境遇异同
    第三节 苏氏家族面对迁谪的措置安排
第三章 贬谪生活的挑战与苏氏家族的回应
    第一节 贬谪环境的应对
    第二节 风土微物的寄兴
    第三节 艺术生活的调剂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支持
    第五节 祝文青词的祷告
    第六节 心理调适的策略
第四章 苏轼、苏过父子岭南时期唱和与同题诗
    第一节 唱和、同题诗的形式
    第二节 父子唱和与和陶
    第三节 父子的共性与个性
    第四节 父子唱和诗与同题诗创作中的沟通互动
第五章 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的重构:苏氏兄弟的学术著作
    第一节 天地阴阳的视野:苏轼《易传》
    第二节 致治安民的方略:苏轼《书传》
    第三节 仁义伦理的法门:苏轼《论语说》
    第四节 崇道贬法的取舍:苏辙《老子解》
第六章 历史视野:苏轼、苏辙、苏过的史论
    第一节 成败之鉴
    第二节 对社稷臣的推崇
    第三节 对君主的批评
    第四节 反对轻率用兵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苏过散文的艺术特色[J]. 赵俊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S2)
[2]苏过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结及其成因[J]. 王小兰.  名作欣赏. 2010(11)
[3]论苏过及其创作的审美内涵[J]. 陈素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以彼无限景 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J]. 杨子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5]论苏过的诗[J]. 陈中群.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苏辙两谪筠州的心态与文风[J]. 廖文华,陈小芒.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0)
[7]惠、儋瘴地上的特殊逐臣——岭海时期之苏过论[J]. 李景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8]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J]. 张泽洪.  世界宗教研究. 2005(02)
[9]论苏辙晚年诗[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5(03)
[10]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的文化意义[J]. 周奎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博士论文
[1]苏辙文艺思想研究[D]. 王彩梅.河北大学 2010
[2]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 刘茜.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D]. 马明玉.延边大学 2011
[2]贬谪诗意象衔接研究[D]. 曾锐铭.长沙理工大学 2011
[3]苏过研究[D]. 庞明启.西南大学 2011
[4]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苏轼贬谪词研究[D]. 龙艳辉.长沙理工大学 2011
[5]北宋贬谪词研究[D]. 夏向军.兰州大学 2010
[6]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D]. 牟乃霞.山东大学 2010
[7]苏轼苏辙后代研究[D]. 朱佳鸣.浙江大学 2009
[8]贬谪文学与超越意识[D]. 田宝.华中师范大学 2009
[9]苏辙旅游诗文研究[D]. 潘玉洁.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0]苏轼“和陶诗”之道与隐[D]. 杨元元.重庆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9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9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