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参差对照文艺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8 17:27
张爱玲早在1944年就提出自己偏爱运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在她的多篇散文中都出现了“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其中以《自己的文章》这篇散文,出现的次数最为集中,共出现了五次,以示她对这种手法的钟爱。在张爱玲研究中有诸多对于张爱玲分类研究,如对小说、散文的研究,对小说中比喻、意象、反讽的研究,对张爱玲的现代性、世俗性的研究。在现代修辞学对照手法又叫“对比”,是一种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而这种修辞手法到了张爱玲这里变得繁复、丰富起来,需要更多更深层面的对比,于是她提出“参差的对照的手法。”但是张爱玲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8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又渐渐将视角投入到这一点,着重对此进行研究,张爱玲具有非凡的转化中外文学传统的能力,中国旧式小说的精华和西洋现代小说的精髓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消化,她的艺术技巧的运用可谓如火纯青。为了一探语言大师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文章承接前人研究的观点,第一章讲了张爱玲自己对于“参差对照的手法”的看法;第二章从文本的叙事手法入手,分内容层面和结构层面,探究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在作品中的...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张爱玲论“参差对照”之法
1.1 张爱玲谈“参差对照”
1.2 张爱玲参差对照观概述
2 “参差对照”与文学表现
2.1 人物刻画
2.2 题材选择
2.3 主题表现
2.4 叙事视角
3 “参差对照”美学内涵
3.1 “凡人”之美
3.2 反讽之美
3.3 “细节”之美
4 “对照”美学观成因
4.1 中西文化的影响
4.2 孤岛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葱绿配桃红参差对照的艺术——张爱玲的“传奇”及其他[J]. 刘鸿音. 名作欣赏. 1994(05)
[2]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J]. 赵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03)
硕士论文
[1]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D]. 吴宏娟.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4445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张爱玲论“参差对照”之法
1.1 张爱玲谈“参差对照”
1.2 张爱玲参差对照观概述
2 “参差对照”与文学表现
2.1 人物刻画
2.2 题材选择
2.3 主题表现
2.4 叙事视角
3 “参差对照”美学内涵
3.1 “凡人”之美
3.2 反讽之美
3.3 “细节”之美
4 “对照”美学观成因
4.1 中西文化的影响
4.2 孤岛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葱绿配桃红参差对照的艺术——张爱玲的“传奇”及其他[J]. 刘鸿音. 名作欣赏. 1994(05)
[2]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J]. 赵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03)
硕士论文
[1]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D]. 吴宏娟.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4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5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