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
发布时间:2022-01-23 00:25
中国的网络文学通过与西方相当不同的独特途径已获得巨大的成功。随着网络文学在规模上的巨大膨胀和各种媒体的热烈关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发展很快,现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对此,本论分别从如下五章加以展开和论述,从而对已有国内主要研究的得失作出评价,指出其局限所在,并提出一些意见。第一章,笔者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主要局限,具体表现如下三点:一、西方理论的影响过于强大;二、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过于强大;三、已有研究视野和框架局限于“作品”内部,而忽略了发生在整个“网络”中的文学活动的意义。第二章,进一步考察并阐述一些对网络文学的“常识”性研究成果及其结论,指出其局限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抽象化”和“观念化”倾向、网络文学的“自由”、“后现代”、传统文学概念对网络文学的束缚,这些问题都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严重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纠正。第三章,笔者提出了两个主要概念:“土著理论.”和“网络性”。土著理论是某一种(大众)文化的原住民(native)自己的理论,它所强调的是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出大众拥有的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且将大众的思维提高到“理...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1.3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主要概念及其定义
1.4.1.1 超文本和赛博文本
1.4.1.2 网络文学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
2.1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
2.2 抽象化、观念化了的研究倾向
2.3 网络文学的"自由"和"匿名"之局限性
2.4 后现代的假象
2.4.1 已有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后现代
2.4.2 国内学者对后现代的批判及其局限
2.4.3 网络文学的"现代性",或"反—后现代性"
2.4.3.1 碎片化、零散化
2.4.3.2 去中心
2.4.3.3 宏大叙事
2.5 传统的阴影
2.5.1 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学的精神分析
2.5.2 网络文学研究的"失语症":善与恶的二相对立
2.5.3 法兰克福学派的后裔:大众文化批判论
2.5.4 商业化的二律背反
第三章 两个突破口:"土著理论"和"网络性
3.1 土著理论(vernacular theory)和介入分析
3.1.1 土著理论与介入分析的概念
3.1.2 土著理论、介入分析概念对网络文学研究会做出的贡献
3.1.2.1 实践性地组成的知识(performatively constituted knowledge)
3.1.2.2 土著理论与学术理论的辩证对话
3.1.2.3 突破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之自相矛盾
3.2 从"作品"到"网络":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3.2.1 网络文学=网络
3.2.1.1 作品概念及其局限和"文本"概念
3.2.1.2 文本和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
3.2.1.3 从"作品"到"网络"
3.2.2 "网络"研究的强点
3.2.2.1 突破作品、文本、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
3.2.2.2 把握网络文学"民间性"的意义
3.2.2.3 理解作为"运动"的网络文学
第四章 网络文学的真相——对网络文学实践的具体分析
4.1 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
4.1.1 "方言":土著理论家的术语
4.1.1.1 爽、闷、快餐文学
4.1.1.2 "殖民化"了的土著理论
4.1.2 "翻译":学术化了的土著理论
4.1.2.1 "快感"的美学—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抗性实践
4.1.2.2 对网络文学运作模式的理解与反抗
4.1.3 保守与进步—快感的意识形态
4.2 网络性的两副面孔(1):实践性
4.2.1 网络文学的实践中的身份认同:以"穿越"小说为例
4.2.2 粉丝的活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实践
4.2.3 艺术与实践之间
4.3 网络性的两副面孔(2):时间性
4.3.1 "挖坑"现象与断章取义的美学
4.3.2 作者、使用者和信息之间的三角博弈:"剧透"与时间性
第五章 结论:网络文学—"事件"的存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穿越小说:流行元素下的彷徨与呐喊[J]. 宋建峰.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2]穿越小说承载的社会意义[J]. 王珂. 电影评介. 2010(22)
[3]试论三种网络小说新类型[J]. 苏晓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非理性文学消费与“粉丝”身份建构——以郭敬明、韩寒粉丝群体为个案[J]. 邓伟. 长江学术. 2010(04)
[5]文学作品中的“穿越时空”母题——兼议当代网络穿越小说[J]. 潘皓. 青年文学. 2010(14)
[6]论罗兰·巴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的文本观[J]. 李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7]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现象[J]. 傅其林. 学习与探索. 2010(02)
[8]论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制约性影响[J]. 王小英,祝东.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1)
[9]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浅析[J]. 马慧.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10]超文本文学:网络与文学的新生儿[J]. 龙秋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
博士论文
[1]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 蒙星宇.暨南大学 2010
[2]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 顾宁.辽宁大学 2009
[3]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 邓文华.厦门大学 2008
[4]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 付丹.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网络诗歌论纲[D]. 张晓卉.苏州大学 2007
[7]媒介诗学导论[D]. 张邦卫.浙江大学 2005
[8]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 曹怀明.山东师范大学 2004
[9]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 欧阳友权.四川大学 2004
[10]网络文学的价值[D]. 姜英.四川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女性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倾向[D]. 王黎.山东大学 2010
[2]网络传媒中的中国玄幻武侠文化[D]. 卫婷.苏州大学 2008
[3]试析网络文学中的“挖坑”现象[D]. 李馥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韩国网络小说特征研究[D]. 王剑.山东大学 2007
[5]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D]. 张雨.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03211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1.3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主要概念及其定义
1.4.1.1 超文本和赛博文本
1.4.1.2 网络文学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
2.1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
2.2 抽象化、观念化了的研究倾向
2.3 网络文学的"自由"和"匿名"之局限性
2.4 后现代的假象
2.4.1 已有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后现代
2.4.2 国内学者对后现代的批判及其局限
2.4.3 网络文学的"现代性",或"反—后现代性"
2.4.3.1 碎片化、零散化
2.4.3.2 去中心
2.4.3.3 宏大叙事
2.5 传统的阴影
2.5.1 传统文学的影响:网络文学的精神分析
2.5.2 网络文学研究的"失语症":善与恶的二相对立
2.5.3 法兰克福学派的后裔:大众文化批判论
2.5.4 商业化的二律背反
第三章 两个突破口:"土著理论"和"网络性
3.1 土著理论(vernacular theory)和介入分析
3.1.1 土著理论与介入分析的概念
3.1.2 土著理论、介入分析概念对网络文学研究会做出的贡献
3.1.2.1 实践性地组成的知识(performatively constituted knowledge)
3.1.2.2 土著理论与学术理论的辩证对话
3.1.2.3 突破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之自相矛盾
3.2 从"作品"到"网络":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3.2.1 网络文学=网络
3.2.1.1 作品概念及其局限和"文本"概念
3.2.1.2 文本和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
3.2.1.3 从"作品"到"网络"
3.2.2 "网络"研究的强点
3.2.2.1 突破作品、文本、超文本概念的局限性
3.2.2.2 把握网络文学"民间性"的意义
3.2.2.3 理解作为"运动"的网络文学
第四章 网络文学的真相——对网络文学实践的具体分析
4.1 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
4.1.1 "方言":土著理论家的术语
4.1.1.1 爽、闷、快餐文学
4.1.1.2 "殖民化"了的土著理论
4.1.2 "翻译":学术化了的土著理论
4.1.2.1 "快感"的美学—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抗性实践
4.1.2.2 对网络文学运作模式的理解与反抗
4.1.3 保守与进步—快感的意识形态
4.2 网络性的两副面孔(1):实践性
4.2.1 网络文学的实践中的身份认同:以"穿越"小说为例
4.2.2 粉丝的活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实践
4.2.3 艺术与实践之间
4.3 网络性的两副面孔(2):时间性
4.3.1 "挖坑"现象与断章取义的美学
4.3.2 作者、使用者和信息之间的三角博弈:"剧透"与时间性
第五章 结论:网络文学—"事件"的存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穿越小说:流行元素下的彷徨与呐喊[J]. 宋建峰.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2]穿越小说承载的社会意义[J]. 王珂. 电影评介. 2010(22)
[3]试论三种网络小说新类型[J]. 苏晓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非理性文学消费与“粉丝”身份建构——以郭敬明、韩寒粉丝群体为个案[J]. 邓伟. 长江学术. 2010(04)
[5]文学作品中的“穿越时空”母题——兼议当代网络穿越小说[J]. 潘皓. 青年文学. 2010(14)
[6]论罗兰·巴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的文本观[J]. 李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7]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现象[J]. 傅其林. 学习与探索. 2010(02)
[8]论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制约性影响[J]. 王小英,祝东.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1)
[9]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浅析[J]. 马慧.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10]超文本文学:网络与文学的新生儿[J]. 龙秋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
博士论文
[1]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 蒙星宇.暨南大学 2010
[2]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 顾宁.辽宁大学 2009
[3]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 邓文华.厦门大学 2008
[4]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 付丹.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网络诗歌论纲[D]. 张晓卉.苏州大学 2007
[7]媒介诗学导论[D]. 张邦卫.浙江大学 2005
[8]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D]. 曹怀明.山东师范大学 2004
[9]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 欧阳友权.四川大学 2004
[10]网络文学的价值[D]. 姜英.四川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女性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倾向[D]. 王黎.山东大学 2010
[2]网络传媒中的中国玄幻武侠文化[D]. 卫婷.苏州大学 2008
[3]试析网络文学中的“挖坑”现象[D]. 李馥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韩国网络小说特征研究[D]. 王剑.山东大学 2007
[5]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D]. 张雨.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03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0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