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3 15:48
计算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是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文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存储与网络信息传播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在高科技语境下,文学艺术将向何处去,也成为文学理论家包括比较文学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运用文学接受理论来分析和探讨计算机对文学造成的多方面影响。 读者接受的视角是本文的创新点。文学接受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文学活动不仅包含作家的创作即文学文本的生产活动,还包括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即阅读活动。文学文本的创作与接受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却又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文学文本才能转化文学作品,文学的社会功能才能得到实现,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接受,文学接受也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通过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产生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的内在动机”。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阐释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首先是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感知方式的变化,从对纸质文本的视觉接受逐...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学与科学技术
1.1 文学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1.1 跨学科研究的要求
1.1.2 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的出现
1.2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1.2.1 观念的发展
1.2.2 共通性
1.3 科学发现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
1.3.1 科技对文学的影响
1.3.2 科技与文学的相互作用
2. 文学与计算机的关系
2.1 计算机的性质分析
2.1.1 对人类智力的模拟
2.1.2 三次发展浪潮
2.2 计算机与文学的辩证关系
2.2.1 计算机为文学的发展带来思考和挑战
2.2.2 计算机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文学接受过程中感官接受方式的革新
3.1 感官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
3.1.1 感官是文学接受的窗口和桥梁
3.1.2 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官的关系
3.1.3 感官比例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3.2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利与弊
3.2.1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特点
3.2.2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局限
3.3 计算机技术与文学接受的感官释放
3.3.1 计算机的三大特征是文学接受走向感官释放的前提
3.3.2 计算机时代的文学接受
3.3.3 对计算机时代文学接受的理性反思
3.4 《荷马史诗》——从口语叙事到数字时代
3.4.1 口语叙事时期的荷马史诗
3.4.2 作为现代史诗的《尤利西斯》
3.4.3 荷马史诗在数字时代
4. 读者身份的“部落化”进程
4.1 “部落化”概念分析
4.1.1 三次媒介革命
4.1.2 全球村与重新部落化
4.2 印刷时代文学接受的非部落化状态
4.2.1 非部落化时期的文学接受
4.2.2 诗歌接受的历史流变
4.3 计算机技术与“重新部落化”
4.3.1 时间和空间
4.3.2 读者的身份
4.3.3 整体同步性
4.4 从勾栏瓦舍到虚拟社区
4.4.1 勾栏瓦舍与“说话”
4.4.2 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学
4.4.3 数字鸿沟——对重新部落化的批判
结语 永远的缪斯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J]. 费多益. 哲学动态. 2006(03)
[2]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出场所[J]. 于天池,李书. 文艺研究. 2006(02)
[3]浅论虚拟社区[J]. 巫汉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
[4]《伊利亚特》中的史诗明喻及其影响[J]. 邓亚雄.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5]计算机发展与人类现代文明[J]. 王晓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4(04)
[6]“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 汪介之.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6)
[7]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J]. 许婧. 艺术评论. 2004(11)
[8]现象学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J]. 李正风,黄锫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计算机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J]. 胡小京. 学术交流. 2003(03)
本文编号:3604671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学与科学技术
1.1 文学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1.1.1 跨学科研究的要求
1.1.2 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的出现
1.2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
1.2.1 观念的发展
1.2.2 共通性
1.3 科学发现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
1.3.1 科技对文学的影响
1.3.2 科技与文学的相互作用
2. 文学与计算机的关系
2.1 计算机的性质分析
2.1.1 对人类智力的模拟
2.1.2 三次发展浪潮
2.2 计算机与文学的辩证关系
2.2.1 计算机为文学的发展带来思考和挑战
2.2.2 计算机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文学接受过程中感官接受方式的革新
3.1 感官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
3.1.1 感官是文学接受的窗口和桥梁
3.1.2 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官的关系
3.1.3 感官比例的历史发展和变化
3.2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利与弊
3.2.1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特点
3.2.2 视觉时代文学接受的局限
3.3 计算机技术与文学接受的感官释放
3.3.1 计算机的三大特征是文学接受走向感官释放的前提
3.3.2 计算机时代的文学接受
3.3.3 对计算机时代文学接受的理性反思
3.4 《荷马史诗》——从口语叙事到数字时代
3.4.1 口语叙事时期的荷马史诗
3.4.2 作为现代史诗的《尤利西斯》
3.4.3 荷马史诗在数字时代
4. 读者身份的“部落化”进程
4.1 “部落化”概念分析
4.1.1 三次媒介革命
4.1.2 全球村与重新部落化
4.2 印刷时代文学接受的非部落化状态
4.2.1 非部落化时期的文学接受
4.2.2 诗歌接受的历史流变
4.3 计算机技术与“重新部落化”
4.3.1 时间和空间
4.3.2 读者的身份
4.3.3 整体同步性
4.4 从勾栏瓦舍到虚拟社区
4.4.1 勾栏瓦舍与“说话”
4.4.2 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学
4.4.3 数字鸿沟——对重新部落化的批判
结语 永远的缪斯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J]. 费多益. 哲学动态. 2006(03)
[2]宋代说唱伎艺的演出场所[J]. 于天池,李书. 文艺研究. 2006(02)
[3]浅论虚拟社区[J]. 巫汉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
[4]《伊利亚特》中的史诗明喻及其影响[J]. 邓亚雄.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5]计算机发展与人类现代文明[J]. 王晓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4(04)
[6]“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 汪介之.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6)
[7]美国史诗电影:关于英雄的梦想[J]. 许婧. 艺术评论. 2004(11)
[8]现象学视野中人与技术的关系[J]. 李正风,黄锫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计算机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J]. 胡小京. 学术交流. 2003(03)
本文编号:3604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0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