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冒襄和水绘园世界
发布时间:2022-01-24 03:57
冒襄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才情出众,热衷政治,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鼎革后,他返乡隐居,在水绘园中度过了大半辈子的遗民生活。水绘园在他的遗民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王朝的兴替令冒襄从少年风流迈向了失意退隐。水绘园适时“出现”,冒襄精心经营,开始了全新的遗民生活。其次,作为文人和儒生,冒襄始终坚持清雅之风,热衷诗文酬唱、品茗焚香、书画鉴赏等艺术化生活,使水绘园延续了明末的江左风流。再次,作为遗民和士绅,冒襄不忘故国情怀,坚守经世济民之志。他不仕新廷,慷慨资助抗清志士遗孤,在观剧听曲中追念前朝,团结抗清力量,参加复明运动。水绘园一度成为江南一带明遗民心灵休憩的精神港湾。最后,在明遗民中,冒襄这种逸乐与气节兼得的生存方式,非常难得。这是家庭环境、个人选择及外界舆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冒襄及其水绘园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承遗民文化、重建清初扬州文化、推动清初文学和戏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现状及水平
0.1.1 冒襄的研究
0.1.2 水绘园的研究
0.2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一章 冒襄与水绘园的结缘
1.1 冒襄生平概述
1.1.1 少年名士,风流贵胄
1.1.2 科场失意,明亡退隐
1.2 冒襄与水绘园
第二章 文人姿态:水绘世界的风流雅致
2.1 清初水绘园的雅集倡和
2.1.1 雅集酬唱之地
2.1.2 乙巳水绘园修禊
2.2 赏心乐事的艺术化生活
2.2.1 饮食器用之精
2.2.2 品茗焚香之趣
2.2.3 书画鉴赏之乐
第三章 遗民气节:步入新朝的隐忍不屈
3.1 隐晦的反清复明活动
3.1.1 不仕清廷,谨守令名
3.1.2 抚养抗清志士遗孤
3.1.3 隐居水绘期间的复明运动
3.2 追忆气息浓厚的戏曲活动
3.2.1 冒氏家乐班的兴衰
3.2.2 得全堂夜讌始末
3.2.3 冒襄与著名戏曲人士的往来
第四章 冒襄与水绘园的影响
4.1 冒襄独特的遗民生存方式在当时的意义
4.1.1 明遗民与清廷消极对抗的生存方式
4.1.2 冒襄选择隐居水绘的原因
4.2 冒襄和水绘园文化对后世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初遗民诗坛格局与泰州遗民诗群[J]. 唐筱琳.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善隐者与苦隐者的情感共鸣——得全堂夜讌始末及其影响[J]. 黄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才子佳人 佳配何易——兼谈董小宛的结局[J]. 王栋林. 学理论. 2010(12)
[4]冒襄文人雅集对家乐戏曲的影响[J]. 黄语. 河北学刊. 2010(02)
[5]《燕子笺》传奇的被罢演与被上演——兼说文学的“测不准”原理[J]. 康保成. 学术研究. 2009(08)
[6]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J]. 赵园. 中国文化. 2008(02)
[7]冒辟疆和他的三个园子[J]. 徐知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晚明江南文士饮食生活研究——以董小宛为历史个案[J]. 刘军丽. 天府新论. 2007(S2)
[9]冒襄借曲归隐考辨[J]. 夏太娣. 艺术百家. 2006(06)
[10]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J]. 刘扬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硕士论文
[1]清初水绘园词人群体研究[D]. 孙晓榴.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D]. 白宝福.西南大学 2010
[3]从桃叶渡到水绘园[D]. 汤宇星.中国美术学院 2009
[4]“忆语体”笔记研究[D]. 张小茜.郑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05798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现状及水平
0.1.1 冒襄的研究
0.1.2 水绘园的研究
0.2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一章 冒襄与水绘园的结缘
1.1 冒襄生平概述
1.1.1 少年名士,风流贵胄
1.1.2 科场失意,明亡退隐
1.2 冒襄与水绘园
第二章 文人姿态:水绘世界的风流雅致
2.1 清初水绘园的雅集倡和
2.1.1 雅集酬唱之地
2.1.2 乙巳水绘园修禊
2.2 赏心乐事的艺术化生活
2.2.1 饮食器用之精
2.2.2 品茗焚香之趣
2.2.3 书画鉴赏之乐
第三章 遗民气节:步入新朝的隐忍不屈
3.1 隐晦的反清复明活动
3.1.1 不仕清廷,谨守令名
3.1.2 抚养抗清志士遗孤
3.1.3 隐居水绘期间的复明运动
3.2 追忆气息浓厚的戏曲活动
3.2.1 冒氏家乐班的兴衰
3.2.2 得全堂夜讌始末
3.2.3 冒襄与著名戏曲人士的往来
第四章 冒襄与水绘园的影响
4.1 冒襄独特的遗民生存方式在当时的意义
4.1.1 明遗民与清廷消极对抗的生存方式
4.1.2 冒襄选择隐居水绘的原因
4.2 冒襄和水绘园文化对后世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初遗民诗坛格局与泰州遗民诗群[J]. 唐筱琳.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善隐者与苦隐者的情感共鸣——得全堂夜讌始末及其影响[J]. 黄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才子佳人 佳配何易——兼谈董小宛的结局[J]. 王栋林. 学理论. 2010(12)
[4]冒襄文人雅集对家乐戏曲的影响[J]. 黄语. 河北学刊. 2010(02)
[5]《燕子笺》传奇的被罢演与被上演——兼说文学的“测不准”原理[J]. 康保成. 学术研究. 2009(08)
[6]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J]. 赵园. 中国文化. 2008(02)
[7]冒辟疆和他的三个园子[J]. 徐知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晚明江南文士饮食生活研究——以董小宛为历史个案[J]. 刘军丽. 天府新论. 2007(S2)
[9]冒襄借曲归隐考辨[J]. 夏太娣. 艺术百家. 2006(06)
[10]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J]. 刘扬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硕士论文
[1]清初水绘园词人群体研究[D]. 孙晓榴.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D]. 白宝福.西南大学 2010
[3]从桃叶渡到水绘园[D]. 汤宇星.中国美术学院 2009
[4]“忆语体”笔记研究[D]. 张小茜.郑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05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0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