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21:26
苏辙作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成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学术著作以及文学创作方面,其文艺思想也是非常独特的。他的文艺思想是同北宋丰富多彩的学术背景联系起来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文道观”,苏辙援佛道入儒、以儒释解老的的哲学特点,使他对“道”的阐释也就表现出融会贯通的特点。苏辙“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方面指事物的本原和内在规律,具有客观普遍性,这是儒、道、释三家之“道”相通的内在根据;另一方面,包括事物道器、有无的辩证统一,具有现实实践性,这是儒、道、释“三教”可以合一的共同基础。苏辙认为“文之为言,犹曰万物各得其理云尔”,文是来阐明万物的本质规律的,近似于韩柳欧“文以明道”的观点。在道与文的关系上,苏辙更多从儒家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角度立论,道重于文。因而,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反对不合时用的险怪奇涩的不良文风,主张学习两汉古文,写作语言质朴、条达舒畅的文章。第二章,“文气说”。一方面是指人之气。而人之气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曰浩然之气,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作家的思想、修养。二气还包括以阅历为基础的人生经验。苏辙的“人之气”可理解为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是...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二
三
第一章 文道观
第一节 苏辙援佛道入儒、以儒释解老的哲学特点
第二节 苏辙“道”的内涵
第三节 苏辙的“文道”观
第二章 文气说
第一节 “文气”说产生的哲学思想基础
第二节 “文气”说的创立及发展
第三节 苏辙“文气”的内涵
一、苏辙“气”的内涵
二、志—气—言—文
第四节 苏辙养气的途径
第三章 人情说
第一节 唐前“人情”说
第二节 宋儒对“人情”说的探讨
第三节 《诗经》阐释中的“人情”观念
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
二、欧阳修《诗本义》
第四节 苏辙以“人情”注解《诗经》及其诗学论著
第四章 作家论
第一节 杜甫
第二节 李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9(02)
[2]论苏辙的禅悦诗[J]. 黄俊燊.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苏辙与佛教[J]. 张煜. 宗教学研究. 2006(03)
[4]论苏辙《春秋》学的特点[J]. 葛焕礼. 孔子研究. 2005(06)
[5]苏辙两谪筠州的心态与文风[J]. 廖文华,陈小芒.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0)
[6]二苏“五经论”归属考[J]. 顾永新. 文献. 2005(04)
[7]论苏辙的奉使诗[J]. 诸葛忆兵. 江海学刊. 2005(03)
[8]论苏辙的辞赋创作[J]. 刘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论苏辙晚年诗[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5(03)
[10]苏辙佚文两篇疏证[J]. 顾永新.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博士论文
[1]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 刘茜.浙江大学 2007
[2]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 陈战峰.西北大学 2005
[3]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 杨世文.四川大学 2005
[4]唐宋八大家与佛教[D]. 刘金柱.河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732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二
三
第一章 文道观
第一节 苏辙援佛道入儒、以儒释解老的哲学特点
第二节 苏辙“道”的内涵
第三节 苏辙的“文道”观
第二章 文气说
第一节 “文气”说产生的哲学思想基础
第二节 “文气”说的创立及发展
第三节 苏辙“文气”的内涵
一、苏辙“气”的内涵
二、志—气—言—文
第四节 苏辙养气的途径
第三章 人情说
第一节 唐前“人情”说
第二节 宋儒对“人情”说的探讨
第三节 《诗经》阐释中的“人情”观念
一、《孔子诗论》与《毛诗序》
二、欧阳修《诗本义》
第四节 苏辙以“人情”注解《诗经》及其诗学论著
第四章 作家论
第一节 杜甫
第二节 李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9(02)
[2]论苏辙的禅悦诗[J]. 黄俊燊.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苏辙与佛教[J]. 张煜. 宗教学研究. 2006(03)
[4]论苏辙《春秋》学的特点[J]. 葛焕礼. 孔子研究. 2005(06)
[5]苏辙两谪筠州的心态与文风[J]. 廖文华,陈小芒.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0)
[6]二苏“五经论”归属考[J]. 顾永新. 文献. 2005(04)
[7]论苏辙的奉使诗[J]. 诸葛忆兵. 江海学刊. 2005(03)
[8]论苏辙的辞赋创作[J]. 刘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论苏辙晚年诗[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5(03)
[10]苏辙佚文两篇疏证[J]. 顾永新.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博士论文
[1]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 刘茜.浙江大学 2007
[2]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 陈战峰.西北大学 2005
[3]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 杨世文.四川大学 2005
[4]唐宋八大家与佛教[D]. 刘金柱.河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7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0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