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职务写作
发布时间:2022-04-23 19:52
郭沫若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建国后的郭沫若更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国后郭沫若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更加复杂,并且与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风云更为密切。然而,目前学界对建国后郭沫若的研究相对忽略郭沫若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往往将郭沫若建国后的多重身份归拢到“政治家”这一核心身份上,似乎建国后郭沫若的多重身份只不过是其“政治家”这一核心身份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不同表现而已。故而,郭沫若建国后的各种表现,或显性或隐性,或真或假,或真心流露或假意敷衍也都难逃“政治”的魔咒,而所谓郭沫若的复杂性其实也只是一种政治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在大量原始史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十七年”时期的郭沫若展开新的学术考察,侧重揭示以往过于关注“政治性”的研究所忽略了的郭沫若职务写作中的“非政治性”表现,进而揭示其中“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复杂缠绕以及建国后郭沫若成为一个文化“多面体”的历史形成。郭沫若建国后的多种身份曾被以往研究者深度挖掘和多次展示,如:中国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前人研究综述
二、 近期研究走向
三、 “公共人物”作为研究视角
四、 “职务写作”作为研究切口
第一章 作为科学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 重实用轻审美诗观背后的深层意义指向
一、 “为大众”理念探源
二、 沿“人民本位”观说下去
第二节、隐藏在科学诗文底层的多重用意
一、 是警戒亦是劝勉
二、 没有国界的“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任重道远,为科学事业扶植新生
一、 代表国家对科学后进的关注与褒奖
二、 官方代言人背后的另一种面目
小结
第二章 作为外交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蛰居在歌颂政治领袖诗文里的复杂意图
一、 以谁的名义写作
二、 别有意味的“太阳”意象
第二节、潜伏在世界性外交眼光下的另类动机
一、 对帝国霸权的奋勇挑战和巧妙应对
二、 对世界人民的感情连系和温情动员
第三节、游记诗的其他用途
一、 激越诗情的抒发与寄存
二、 风土人情的描摹与记录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人文学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官员型学者”风范的多维度展现
一、 用文学为世界和平维权
二、 借“榜样”的力量实施全民教化
第二节、对文化事业的全方位引导
一、 要建立“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新形式”
二、 “创造新民族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
三、 从“旧瓶盛新酒”看“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化手段
小结
第四章 作为社会教育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郭沫若与建国后的“儿童文学”
一、 “儿童这样多,儿童文学却这样少!”
二、 “儿童本位”观:可贵的平等对话意识
三、 “儿童文学”底层的理性反思与警觉
第二节、郭沫若与建国后的“青年”
一、 对“新生力量”“三好”的特别关注
二、 “温室里培养的花木经不起风霜”
三、 “听国家的号召,向最需要我们的岗位上去”
小结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J].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2]外交伦理浅论[J]. 唐建文. 伦理学研究. 2012(02)
[3]试析公共舆论的内涵与功能——基于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分析[J]. 王彩波,丁建彪. 江苏社会科学. 2012(01)
[4]广播新闻在公共舆论空间中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J]. 周世康. 视听界. 2012(01)
[5]《沫若诗词选》与郭沫若后期诗歌文献[J]. 魏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11)
[6]郭沫若研究迟到的“补课”——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学术年会述评[J]. 贾振勇,魏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3)
[7]作品异本与作品集异本——以郭沫若后期作品为例[J]. 魏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J]. 尹珊娜. 陕西教育(行政版). 2010(11)
[9]“十七年”:郭沫若对现代诗学的建树——读《郭沫若书信集》(下)有所思[J]. 朱德发. 理论学刊. 2010(10)
[10]论郭沫若编辑出版活动中的编辑批评文化[J]. 廖传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博士论文
[1]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 魏红珊.四川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郭沫若十七年诗歌的“改”与“删”[D]. 刘晶晶.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论郭沫若十七年文艺批评的特质[D]. 国昊方.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郭沫若诗歌理论初探[D]. 潘云.苏州大学 2009
[4]论郭沫若自叙传小说[D]. 李波.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47872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前人研究综述
二、 近期研究走向
三、 “公共人物”作为研究视角
四、 “职务写作”作为研究切口
第一章 作为科学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 重实用轻审美诗观背后的深层意义指向
一、 “为大众”理念探源
二、 沿“人民本位”观说下去
第二节、隐藏在科学诗文底层的多重用意
一、 是警戒亦是劝勉
二、 没有国界的“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任重道远,为科学事业扶植新生
一、 代表国家对科学后进的关注与褒奖
二、 官方代言人背后的另一种面目
小结
第二章 作为外交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蛰居在歌颂政治领袖诗文里的复杂意图
一、 以谁的名义写作
二、 别有意味的“太阳”意象
第二节、潜伏在世界性外交眼光下的另类动机
一、 对帝国霸权的奋勇挑战和巧妙应对
二、 对世界人民的感情连系和温情动员
第三节、游记诗的其他用途
一、 激越诗情的抒发与寄存
二、 风土人情的描摹与记录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人文学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官员型学者”风范的多维度展现
一、 用文学为世界和平维权
二、 借“榜样”的力量实施全民教化
第二节、对文化事业的全方位引导
一、 要建立“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中国新形式”
二、 “创造新民族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的文艺”
三、 从“旧瓶盛新酒”看“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化手段
小结
第四章 作为社会教育界领导人的写作
第一节、郭沫若与建国后的“儿童文学”
一、 “儿童这样多,儿童文学却这样少!”
二、 “儿童本位”观:可贵的平等对话意识
三、 “儿童文学”底层的理性反思与警觉
第二节、郭沫若与建国后的“青年”
一、 对“新生力量”“三好”的特别关注
二、 “温室里培养的花木经不起风霜”
三、 “听国家的号召,向最需要我们的岗位上去”
小结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J].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2]外交伦理浅论[J]. 唐建文. 伦理学研究. 2012(02)
[3]试析公共舆论的内涵与功能——基于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分析[J]. 王彩波,丁建彪. 江苏社会科学. 2012(01)
[4]广播新闻在公共舆论空间中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J]. 周世康. 视听界. 2012(01)
[5]《沫若诗词选》与郭沫若后期诗歌文献[J]. 魏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11)
[6]郭沫若研究迟到的“补课”——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学术年会述评[J]. 贾振勇,魏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3)
[7]作品异本与作品集异本——以郭沫若后期作品为例[J]. 魏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J]. 尹珊娜. 陕西教育(行政版). 2010(11)
[9]“十七年”:郭沫若对现代诗学的建树——读《郭沫若书信集》(下)有所思[J]. 朱德发. 理论学刊. 2010(10)
[10]论郭沫若编辑出版活动中的编辑批评文化[J]. 廖传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博士论文
[1]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 魏红珊.四川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郭沫若十七年诗歌的“改”与“删”[D]. 刘晶晶.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论郭沫若十七年文艺批评的特质[D]. 国昊方.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郭沫若诗歌理论初探[D]. 潘云.苏州大学 2009
[4]论郭沫若自叙传小说[D]. 李波.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47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47872.html